皖地学者解码农耕文化基因

(图片由考察团提供)
(记者 李严)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普及与交流,促进其繁荣发展,7月27日,安徽省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组织部分教授、专家赴寿县二十四节气馆考察。此次考察活动由会长吴丹彤博士带队,10余位专家学者参与。
寿县二十四节气馆设有“观时知序”“依时而耕”“循时矩行”和“与时共生”四大主题板块,融合科普陈列、全域剧场、沉浸体验、科学气象等内容,运用数字科技与沉浸式交互手段,多维度深度挖掘二十四节气的丰富文化内涵。
考察期间,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广忠作了《二十四节气纪年法的研制原理》专题介绍。他详细阐述《淮南子?天文训》所载二十四节气纪年法,是淮南王刘安与八公、三千门客通过天体观测、历法推定、实验检测和数学计算等复杂程序完成的伟大创造,距今已有2164年。该历法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被编入《太初历》,并在隋唐后传播至东亚、南亚地区。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陈广忠称,《淮南子?天文训》二十四节气诞生于秦岭—淮河一线中点的寿春(今寿县),这里是其无可争议的故乡。他建议寿县应充分发挥这一独一无二的原创地优势,积极推动《淮南子?天文训》二十四节气文化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据了解,此次考察活动不仅体现了专家学者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高度重视,也为寿县二十四节气馆的未来建设与推广提供了宝贵的学术支持和方向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