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依托淮河黄金水道天然优势,立足煤化工园区产业基础,打造绿色船舶产业集群——
以“院船港醇”协同之力打造淮河绿色产业廊道

图为安徽江淮绿色船舶科学研究院展厅,人们在观看甲醇单燃料船用发动机。
盛夏的淮南生机盎然,奔涌的淮河激荡新声。7月17日上午,安徽江淮绿色船舶科学研究院揭牌仪式暨第一次理事会会议在淮举行。淮南煤化工园区联合中国船舶712所、武昌造船厂、中国船舶11所、武汉理工大学、吉利汉马科技、上海夏雪科技等国内顶尖的科研院所和头部企业,聚焦“政产学研用”一体化,通过紧密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导入与产业联动,构建集研发、设计、制造、配套服务于一体的绿色船舶产业集群,打造淮河流域新能源船舶领域技术研发、专业人才培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的新高地,共同按下淮河航运“绿色未来”的启动键。
水运安徽,零碳淮河。这场看似普通的揭牌仪式,实则是我市抢抓国家和省级层面关于推进内河船舶绿色转型发展机遇,发挥淮河黄金水道和煤化工园区产业基础优势,以“院船港醇”四维布局撬动产业升级的关键落子。安徽江淮绿色船舶科学研究院的成立,将有力推动中国内河船舶新能源化,为“水运安徽”发展战略注入重要的新质生产力,加快推动淮南由国家亿吨煤基地向国家新型能源基地转型。
筑“院”:打造淮河岸边的“最强大脑”
“安徽江淮绿色船舶科学研究院是推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研究院正谋划的甲醇新能源货船,不仅是对技术创新的一次探索,也是对我国内河航运行业的一次重大改革,更是对行业未来的一次深远布局。作为安徽江淮绿色船舶科学研究院理事长单位,712所深知肩负的责任与使命。”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712研究所副所长、总工程师李明勇语气坚定。这家拥有深厚船舶动力研发积淀的“国家队”,将与武汉理工大学的科研团队、吉利汉马科技的产业力量深度融合,在淮河岸边构建一个集技术攻关、人才培育、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创新平台。
安徽江淮绿色船舶科学研究院展厅,陈列着醇氢动力系统、智能船控模型等核心技术成果,一台M100甲醇单燃料船用发动机前围满了参观者。“这是国内首台通过中国船级社认证的甲醇发动机,攻克了腐蚀、冷启动等行业难题,冷启动温度能低至-25℃,彻底解决了行业痛点。”浙江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董事长助理、汉马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营销总监丁桂春指着发动机介绍说,这项技术将通过研究院的转化机制,最快年底就能应用到淮河船舶上。墙上的科研规划图更显雄心:未来三年,将重点突破醇氢动力系统、智能航行控制等12项核心技术,申请专利50余项,让“实验室成果”快速变成“淮河生产力”。
“有中国船舶的制造实力,有汉马科技的发动机技术,更有淮南现成的甲醇产能和航运市场,研究院就像一个纽带,能把散落的珍珠串成项链。”武汉理工大学船海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副院长张尊华坦言,选择落户淮南,正是看中了这里“政产学研用”的天然土壤。
“安徽江淮绿色船舶科学研究院,不仅是一个科技创新的平台,更是汇聚各方智慧、凝聚发展合力的桥梁。我们将以‘淮南创新’托举‘零碳淮河’,以‘绿色航船’助力‘水运安徽’建设。”淮南煤化工园区主要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园区已与中国船舶712所、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集团第11研究所、武汉理工大学、吉利汉马科技、上海夏雪科技等6家单位签订共建协议,明确将“推动内河船舶绿色化、智能化”作为核心使命,力争打造国家级新能源船舶示范区。
造“船”:从3艘到千余艘的转型浪潮
“我们通过多次考察,对煤化工园区打造绿色船舶产业集群充满信心。我们肩负为淮河量身设计首台套新能源船舶方案的使命,将按照时间节点高质高效推进,确保今年底首台船舶下水。”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内装事业部副部长兼武船特种船艇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肖铁铺开图纸,船体线条流畅,动力系统标注着“甲醇双燃料”字样。
根据规划,依托研究院的技术支撑,2025年底将有3艘新能源船舶交付使用,承担煤炭运输任务;2026年30艘新能源船舶将投入运营,形成“一船带一域”的辐射效应;“十五五”期间计划完成淮河流域2.5万艘吨级传统船舶中5%的改造升级,同步拓展至长江流域。
中安联合物流部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们每月约有190艘运煤船,每艘1500—2000吨,全用柴油驱动。如果改成甲醇动力,按国家和省直有关部门出台的相关优惠政策规定,不到3年就能收回改造成本,还能减少30%的碳排放。”这样的“环保账”与“经济账”,会让越来越多船主心动。
目前,船舶设计任务书和技术规格书已编制完成,汉马科技的甲醇发动机与武昌造船厂设计院的船体设计正在深度对接,中国船舶集团第712所的电推系统也进入调试阶段。“淮河的水位、桥梁净空都有特殊要求,我们的设计既要保证续航力,又要适应航道条件。”肖铁指着图纸上的吃水线说,这些细节的打磨,正是研究院“定制化研发”的价值所在。
建“港”:707米岸线的绿色枢纽梦
沿着淮河岸边行走,总投资9.9亿元的综合物流港项目已现雏形。“这片707米长的岸线,未来将崛起9个专业化泊位,包括新建2个2000吨级通用泊位、1个1000吨级危险品泊位、4个2000吨级多用途泊位,改造1个大件泊位、1个危险化学品泊位,配套建设后方陆域,新建疏港道路接经六路。”淮南煤化工园区相关负责人指着规划图介绍道,“这里不仅要建码头,更要打造具备新能源船舶运力、燃料、泊位、科研、产业一体化综合港务区”。
在项目沙盘上,甲醇加注站的模型格外醒目。“我们前瞻布局甲醇加注站、甲醇加注船等基础设施,船舶到港就能加注甲醇燃料,就像汽车进加油站一样方便。”淮南煤化工园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已获市海事中心认可,7月份完成设计咨询招标工作,随后将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淮南煤化工园区的中安联合、赛纬、金风科技等企业的相关技术人员全程参与了项目论证,他们认为这个港口的价值不仅在于“停靠船舶”:“它是‘院船港醇’生态的关键节点——研究院的技术在这里试验,船舶领域人才在这里培养,新能源船舶在这里加醇,甲醇在这里就地转化利用,形成了产业链闭环。”据测算,全部建成后,这个综合港务区年产值可达30亿元,带动就业2000余人。
兴“醇”:从煤化工到绿色燃料的跨越
煤化工园区拥有华东最大的煤制甲醇生产能力。同时,园区企业尚有10万吨/年富余甲醇,且园区正在试产生物质制甲醇。在园区“十五五”规划中,谋划安排了30万吨/年绿色甲醇生产项目,以保障初期新能源船舶燃料需求,可有效减排温室气体,实现“本地产、本地用”。随着绿色甲醇量的需求增加,园区将进一步推动多种方式进行绿色甲醇的生产制备,以满足绿色动力需求。
夕阳西下,淮河的水面被染成金色,安徽江淮绿色船舶科学研究院的牌匾在余晖中熠熠生辉。从“院”的智力支撑到“船”的示范引领,从“港”的枢纽保障到“醇”的源头供给,淮南正以“院船港醇”的协同之力,在淮河岸边书写着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新篇章。正如第一次理事会会议达成的共识:“我们不仅要造几艘绿色船舶,更要建一个可持续的产业生态,让淮河这条黄金水道,真正成为‘水清岸绿、船畅业兴’的生态走廊。”
这场始于淮河之畔的绿色革命,正在悄然改变内河航运的发展轨迹。而安徽江淮绿色船舶科学研究院的揭牌,正是这场革命的序章。
(记者 张静 朱庆磊 焦孝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