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山,1901年出生于凤台县丁家岗(今潘集区平圩镇丁郢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928年,丁文山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凤台县委委员、县长、县委书记等职务。淮水奔流不息,丁文山率领凤台人民抗日斗争的事迹也一直在淮河两岸传颂。
1939年,丁文山决定歼灭以许鲁初为会长的日伪维持会。一天夜晚,丁文山带领游击队翻墙潜入维持会大院,手持枪支大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活捉许鲁初,俘虏30余名伪军。第二天逢集,丁文山在古沟集召开群众大会,枪毙了罪大恶极的汉奸许鲁初,被俘虏的伪军经教育后全部遣回。对于这次锄奸,广大人民拍手称快。
自此,丁文山在凤台县委的领导下多次打击驻淮日军、日伪军,不仅巩固了抗日民主政权,也极大鼓舞了沿淮儿女抗日的斗志。至今在淮河岸边仍流传着“丁文山打鬼子”的故事。
1940年,蜷伏在淮河边上老牛坟炮楼里的日军经常出来骚扰百姓,袭击抗日武装人员。一天夜里,丁文山带领15名武装战士,每人编一条柳条帽,借助点点星光,神不知鬼不觉地包围了老牛坟日军炮楼。随着丁文山的一声命令,顿时枪声大作,子弹从四面八方呼啸而来。酣睡中的日军惊慌失措,从炮楼上借助探照灯拼命射击。丁文山让战士们将柳条帽放在土堆上,迅速撤离。敌人以为土堆上的柳条帽就是偷袭战士,放了一夜空枪。直到天亮,才发现中了计。
同年11月的一天,丁文山得到消息,日军一艘汽艇西驶凤台城,装运物资后返回田家庵。下午1时,丁文山带领武装战士30人,在平家滩设伏。当日军汽艇进入设伏圈时,丁文山手枪一响,击中汽艇上的一名日军,十几支步枪同时开火,日军慌忙抛掉货船迅速向田家庵逃窜,丁文山截获日军拖轮上的军需物资。
1941年1月初,日伪团长杨立言带领一众敌人窜到苏涂村,对抗日根据地进行骚扰。丁文山带领武装战士按照县委指示配合新四军第688团的一个营兵力,连夜把敌人围住。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敌人躲进了炮楼,成了瓮中之鳖。通过喊话、劝降、火力高压,炮楼里的敌人举手投降。这次战斗打死打伤敌人100多人,缴获长短枪210多支。这次战斗,得到了彭雪枫的表扬。
1941年4月,凤台抗日民主政府转移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5月,丁文山被调往邳濉铜地委工作不久,奉命到刚被收编不久的36中队任政治委员,到职仅九天,这个部队叛变投敌,丁文山被捕关押在徐州监狱。
他联络狱中党员秘密成立了狱中党支部任组织委员,一天因敌人残忍地折磨难友,丁文山怒不可遏,大骂日本看守,遭敌严刑拷打,残酷的日军放狼狗咬他,丁文山坚贞不屈仍大骂不止,由于流血过多昏死多时不醒,被敌人扔在徐州东门坟场上,幸被八路军炊事员老张头发现救回。为此,邳濉铜地委把他的事迹编印成册,编成快板书在部队广为宣传。
在解放战争中,丁文山曾任凤台县县长兼任县大队长,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重要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丁文山历任凤台县委副书记、阜阳地委农委主任、寿西湖农场厂长等职务。1974年,丁文山病逝于凤台,享年73岁。英雄虽逝,浩气长存,他舍生忘死、抗日救国的精神,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沿淮儿女。
(记者 廖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