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之畔的淮南大地上,八公山不仅因“草木皆兵”的典故声名远播,更因与《淮南子》的深厚渊源,成为浸润楚汉文化的鲜活载体。这座积淀了无数历史底蕴的山脉,既是刘安炼丹著书的故地,也是诸多成语故事的诞生与流传之所,山上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草木,都镌刻着楚风汉韵的历史记忆。
山藏典籍:八公山与《淮南子》的千年结缘
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常携门客在八公山讲学论道,这座清幽山脉成为《淮南子》诞生的“思想殿堂”。据史料记载,刘安曾在八公山修建“思仙台”,召集苏非、李尚等“八公”探讨天地宇宙、人间治乱,最终将这些思想精华编撰成《淮南子》。
八公山的自然环境,深刻影响了《淮南子》的文风和思想。山中四季分明的景致、淮河奔腾的气势,赋予典籍“牢笼天地,博极古今”的视野。书中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对辩证思维的阐释,恰如八公山的山势——既有奇峰峻岭的刚毅,又有溪水潺潺的灵动,体现着楚文化浪漫与汉文化务实的交融。如今,八公山景区内的“刘安著书处淮南子文化园”,仍吸引着游人驻足,追寻两千年前的思想光芒。
石载成语:从八公山走出的文化符号
许多源自《淮南子》的成语,都与八公山的地理环境、历史传说息息相关,成为山脉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典故,植根于八公山的传说。相传刘安在八公山炼丹成功,服下丹药后得道成仙,家中鸡犬啄食剩余丹药也一同升天。这一充满奇幻色彩的故事,虽带有神话色彩,却生动反映了《淮南子》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也让八公山成为道教文化中的“仙山”象征。如今,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一人得势,相关者随之受益,其背后的文化记忆,仍在八公山的民间故事中代代相传。
“草木皆兵”则与八公山的历史风云紧密相连。东晋淝水之战中,前秦苻坚登八公山观望晋军,见山上草木晃动,误以为皆是敌军,留下“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典故。这一成语虽出自后世记载,却因发生在八公山,与当地的楚汉军事文化形成呼应——《淮南子·兵略训》中对战争智慧的论述,在此后的历史中得到了生动演绎。
“塞翁失马”的辩证智慧,在八公山的百姓生活中更显鲜活。百姓们世代与自然打交道,深知“祸福相倚依”的道理——一场暴雨可能冲毁庄稼,却也能滋润山林;一次干旱或许影响收成,却可能减少病虫害。这种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与《淮南子》中的思想一脉相承,让“塞翁失马”不仅是书本上的成语,更是山民们的生活哲学。
山水传韵:让成语故事融入八公山肌理
如今的八公山,正以多元方式让古老成语“活”起来。景区内的“成语步道广场”上,“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草木皆兵”等成语故事被刻在石板上,游人漫步时便能感受文化熏陶;当地非遗传承人用“八公山豆腐制作技艺”演绎成语——将“磨杵成针”的坚持融入豆腐制作的耐心,让美食成为文化的载体;山脚下的乡村,村民们编排的“成语情景剧”,把“塞翁失马”等故事搬上舞台,既丰富了生活,也传承了智慧。
八公山的一石一木,都是楚汉文化的见证者。从刘安著书的传说到成语故事的流传,从淝水之战的硝烟到如今的文旅融合,这座山始终承载着文化传承的使命。当游人登上八公山,俯瞰淮河如带、古城如棋时,不仅能领略自然之美,更能读懂那些成语背后的智慧。
图片一、二为资料图片。
图片三、四为成语故事石雕。
(记者 查嘉琪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