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0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毕业于安徽理工大学的淮南“00后”小伙“小丁”顺利完成造血干细胞采集,跨国救助哈萨克斯坦一名患者。(记者 陈彬 摄)
6月10日下午,一场特别的造血干细胞交接仪式在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举行,由淮南“00后”志愿者小丁捐赠的“生命种子”将从这里启程,通过特殊通道飞往哈萨克斯坦,为一名异国他乡的小患者点燃生命之火。这场跨越4600多公里的生命接力,在“一带一路”的版图上生动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
从军旅家风到生命契约
2000年元旦出生的小丁,成长于一个家风淳朴、充满正能量的家庭。身为退伍军人的爷爷以正直善良赢得乡邻敬重,他言传身教,为孙儿奠定了立身之本:为人正直、心怀善良、凭努力实现价值。作为公交司机的父亲,尽管工作繁忙疏于陪伴,但他身上“最美公交司机”的助人与敬业精神,同样是小丁无形的行为灯塔。家庭播撒的善爱种子,悄然根植于少年的心田。
2019年10月,大学新生活的起点——安徽理工大学的校园里,一场红十字会的活动吸引了小丁。当“造血干细胞”这个陌生概念经志愿者清晰讲解后,这位单纯善良的学子,没有半分犹豫,当场登记了血样信息。他深知配型成功率极低,却并未因此看轻承诺的分量。面对此后数年间红十字会每一次认真的意愿确认,他的回答只有干净利落、从未改变的二字:“愿意!”
星夜奔波的“髓缘”加速度
今年4月,一个来自市红十字会的紧急电话,让刚在上海某公司入职的小丁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他的造血干细胞,与一位远在哈萨克斯坦的患儿初配成功!但两人不仅远隔重洋,捐“髓”流程更是繁杂艰巨。
“救人不分国界!”小丁用最朴素的话语,给出了最郑重的承诺。
接下来的一刻不停,映照着这个决定的分量:周五晚火车赶赴淮南,周六清晨强打精神完成高分辨配型和体检,随即如战士般折返上海。这疯狂的行程让工作人员动容,他却视之为理所当然:“能救命,这奔波算得了什么?一切都值得!”
成长路上,爱与善的日常践行
追溯这位“世纪宝宝”的成长足迹,爱与善如同血脉般流淌在他生命的每个阶段,早已内化为其品格的底色。
自童年起,小丁便随爷爷奶奶乐于助邻,是乡里交口称赞的“小帮手”。高中时期,面对家乡突发的洪涝灾害,晚自习归来的他毫不犹豫地投入抢险,冒雨帮助一楼邻居转移财物。
当2022年新冠疫情来袭,社会面临严峻挑战,小丁与父亲共同值守社区深夜岗哨。那一刻,父亲真切感受到,儿子已然接过祖辈的责任,真正成长为一个有担当的人。
体贴长辈是小丁刻在骨子里的习惯。深知爷爷奶奶年迈体弱,他无论学业或工作多么繁忙,每周都雷打不动地致电问候,悉心关注他们的健康与生活,事无巨细地叮嘱。
求学路上,他同样闪光。大学期间积极参与学术竞赛,曾斩获全省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三等奖。性格虽显内向寡言,但他为人谦和厚道,尤其尊师重道,总在佳节向恩师们送上真挚祝福。毕业抉择时,面对多数同学选择考研深造,小丁毅然放弃了这个机会。他深知家境不易,上有年老多病的祖父母、父母收入有限,作为家中的孩子,他选择用年轻的肩膀扛起分担家庭责任的重担,早早踏上工作岗位。
步入职场后,尽管收入尚不丰厚,但在同事需要帮助时,他从不犹豫,慷慨地伸出援手。
从淮南的校园到异国哈萨克斯坦,小丁这位曾经的莘莘学子,以赤诚之心与果敢行动,完成了一次生命的跨国传递。一袋寄托着希望的“生命种子”,飞越千山万水,不仅是他献给自己最珍贵的成年礼,更是用行动诠释生命至上的信念,谱写了一曲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关于大爱无疆的壮美篇章。
(记者 李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