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文体新闻 > 节气之美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节气之美
【字体: 】 发布时间:2024/5/7 16:22:45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脍炙人口的节气歌,是我们先人对自然规律的总结,也是对四季的认知。口口传诵,齿颊生香。

我曾下乡插队八年。八年的务农经历告诉我,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大自然的节奏,寓含着农耕的智慧,更是寄托着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与感恩。它承载着淳朴农人的丰收之梦,他们像呼唤自家的儿女一样呼唤着节气,他们说到“大雪”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来年的油菜花;他们说到“惊蛰”的时候,听到春雷从天边传来,万物开始萌动;他们说到“小满”的时候,嗅觉里都是麦子灌浆的清香;他们说到“白露”的时候,唇齿之间就生了香的,回味良久。他们执着地沿用“初一静思,十五拜月”的习俗,乡村的集市仍旧沿袭着农历里“逢五排十”的集聚规则。如果说农历是他们的根,那么二十四节气就是他们的乡愁与情怀。

实话实说,我对二十四节气的真正了解,是在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期间。2008年5月,在首届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会期间,先后聆听了多位专家的解读,对二十四节气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原来,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古老的民俗,更是“天文”和“地文”牵手形成的“人文”。节气里的文化才是内核,是构成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更重要的是,在那次大会上,让我惊讶、惊叹、惊喜的是,二十四节气原创者是淮南王刘安和门客,一部《淮南子·天文训》,创立了二十四节气!身为安徽人的我,有了满满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节气,是世上最有诗意的历法。立春、雨水、惊蛰、清明、谷雨、立夏、小满、白露、小雪……当我们默念这些好听的节气名,脑子里则浮现出一幅幅的充满诗意的画卷:春江水暖、柳丝盈盈、草长莺飞、耕牛遍地、麦浪起伏、桃李满园、瓜果飘香、大雁南飞、雪花飘舞……这样的美,是优美也是壮美,是诗意也是画韵,是天籁也是人文景致。有人对照二十四节气绘制精美的图卷,有人为二十四节气配上优美的摄影作品,特别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以二十四节气为序曲,向全世界呈现出二十四节气的神奇,也让中华文化的整体性有了可感可亲的烟火气。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二十四节气越来越在意了。对,在意!我很少在朋友圈里发微信,但每到一个节气,我都会配上与这个节气有关的文字和图片发到朋友圈,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退休。不仅如此,我还根据自己对每一个节气的理解,用了两年时间陆续写完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散文,并在多种报刊发表。一位曾在出版社工作的朋友出于友谊,帮忙联系了一家出版社,经过多次协商,2013年出版了散文集《守望民俗》。全书共分两个篇章即“农历之水”“春节习俗”。我在后记“文化,节庆之魂”中写道:二十四节气是农历的花朵,时光的碑刻,散发着远古的文化气息。品读节气文化,可以发现,这节气里有农事之美、诗词之美、风物之美、人生之美。在节气里,我们看得见春夏秋冬四季轮回,看得见山河岁月诗情画意,看得见处变不惊的生命感悟。

节气之美,在于它与自然的和谐,与生活的融合。我们习惯了在公历的时间节奏中生活,然而到了每一个农历节气,我们才会感到这就是我们的祖先留下来的农业文明的血脉和记忆,更意味着我们同自己民族文化记忆的关联。沿着节气行走,每一个节气都如同一个故事,有开始,有高潮,有结局。只有在这种农业文明背景下进行中国文化的解释,以及描述存在于日常农历生活之中的诗意,才能体会出什么是真正的“中国味道”。老百姓的希望,老百姓的日子,不就是在二十四节气里,忙忙碌碌、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的吗!正如海德格尔所说:人,诗意地安居在大地上。多好!(王唯唯)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