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文体新闻 > 淮南楚文化、安徽楚文化与中国楚文化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淮南楚文化、安徽楚文化与中国楚文化
【字体: 】 发布时间:2024/4/29 9:29:00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随着武王墩楚王墓考古发掘成果的发布,“楚文化”在国内外再一次引发广泛关注,由此以来,如何厘清“淮南楚文化”“安徽楚文化”与“中国楚文化”三个基本的文化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便成为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重要议题。因为,无论是楚文化的研究阐释还是传承弘扬,都离不开对以上概念的准确界定与把握。尤其是对武王墩楚王墓所在地淮南市的研究者而言,更是如此。唯有着眼于安徽楚文化、中国楚文化的宽广视域,对“淮南楚文化”的历史价值、地位及影响有所深入反思,才能实现精准定位,为此后推动淮南楚文化的良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学理基础。

从文化地理的视角出发,“中国楚文化”是全国性概念,“安徽楚文化”是省域性概念,“淮南楚文化”则是市域性概念,三者具有显而易见的内在从属关系。通俗地说,“淮南楚文化”是小概念,“安徽楚文化”是中概念,均从属于“中国楚文化”的大概念。“楚文化”因楚国、楚人而得名,一般是指先秦时期以楚民族为主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是楚民族创造出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提出中国楚文化、安徽楚文化与淮南楚文化的区分,乃是由于楚文化在中国长江、淮河流域的广大范围内(以湖北、湖南、江西、河南、安徽、江苏等省为主)有着深刻的历史影响,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因此,如对楚文化从文化地理意义上进行把握,则有必要先提出中国楚文化的总体性概念,进而根据楚文化的区域性历史发展情况及特点提出细化的省域性、市域性的局部概念。以之为基础,能有助于我们不断深化对楚文化的独特性、复杂性、丰富性的历史研究。也正由此,立足安徽省来看楚文化的影响,则可从中国楚文化、安徽楚文化、淮南楚文化的不同概念层次出发,深入探讨楚文化与安徽省、淮南市之间的特定关系,获得更多关于楚文化在安徽境内地域性发展的新认识。

首先,对于安徽楚文化、中国楚文化来说,淮南楚文化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及意义。先秦时期楚国有着八百余年的发展史,以芈姓楚人为领导主体的楚民族从商末周初以来经过长期的繁衍生息、拼搏奋斗,开拓建立起一个以“楚”为名,地跨广大江淮流域的强国。历史上的楚国,兴起于江汉流域,扎根于江淮流域,最终灭亡于淮河中游的“寿春”(今淮南市寿县)。如果说湖北、湖南这“两湖”地区可看作是“楚头”,那么淮南市便是名副其实的“楚尾”。一部跌宕起伏的楚国发展史、精彩纷呈的楚文化演变史,均与淮南市有着难分难解的紧密关联。从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东徙都寿春”,命曰“郢”,到公元前223年秦将王翦、蒙武攻破寿郢,俘获楚王负刍,曾经煊赫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在淮南市度过了最后的19年时间。因而,在淮南市,特别是寿县地域,留存下了丰富深厚的楚文化遗产(以寿春故城遗址、楚幽王墓、春申君黄歇墓、武王墩楚王墓为代表),用“淮南楚文化”这一概念来反映淮南市在安徽楚文化、中国楚文化中的特殊价值、地位及影响,是合乎实际、比较允当的。从楚文化在安徽省发展的历史情况来看,淮南市无疑是最富特色、最具影响的代表者。2022年6月,全国唯一以“楚文化”命名的“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对外开放,也显示出了淮南楚文化的特殊影响。

其次,对于淮南楚文化来说,也需从安徽楚文化、中国楚文化的视角重新有所反思和定位。历史上的楚国在极盛时期,曾几乎将今天安徽省全境囊括其中,因而在宽泛意义上,楚文化对安徽省有着整体性的影响,换言之,使用“安徽楚文化”这一概念能较好地反映这种历史情况,避免造成人们形成楚文化只是影响安徽省局部地区的狭隘印象。当然,从实际出发,皖北淮河流域地区确为安徽楚文化最为突出的代表,阜阳市太和县的古“钜阳”、淮南市寿县的古“寿春”,都曾是楚国晚期政治中心所在地,皆承载过楚人最后的历史命运、楚文化最后的灿烂辉煌。突出安徽楚文化的整体意义,既能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淮南楚文化的与众不同之处,也能让淮南楚文化更好地展现出安徽文化的厚重内涵、别样神韵与魅力风采,成为推动安徽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资源。与此相同,从中国楚文化的高度来观照淮南楚文化,则可让我们理性认识到后者在全国意义上的楚文化发展中所具有的实际价值、地位及影响,避免盲目拔高或自我轻贬的两种错误倾向。

最后,对于淮南楚文化、安徽楚文化的研究传承来说,离不开同中国楚文化所包括的其他重要区域性代表的参照、比较及互鉴。在楚文化的长期发展演变中,形成了多样化的区域性表现,湖北、湖南、江西、河南、安徽、江苏等省各有其独特反映,无法简单化地等齐而论,而是要具体分析研讨。由于淮南市与楚国发展史、楚文化发展史结下了极为殊胜的历史因缘,因此作为楚国最后的归宿所在,淮南市在研究传承楚文化的过程中,理应着重突出淮南楚文化、安徽楚文化与河南楚文化、湖北楚文化、湖南楚文化之间的相互比较,后三者作为中国楚文化的源生地、根基地及兴盛地,能够对淮南楚文化、安徽楚文化发挥其他楚文化发展区域所没有的重要借鉴作用,使我们能对楚文化“首”“尾”的发展变化情况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江西、江苏两省也有众多的楚文化的重要遗存,亦是楚文化的有机构成,与这些省份楚文化发展情况有所比较借鉴,对淮南楚文化、安徽楚文化的研究传承同样不可或缺。

概论之,武王墩楚王墓的考古发掘又一次有力证明了“楚文化”在淮南市这片沃土上有着丰富厚重的历史遗存,也证明了淮南楚文化对安徽楚文化、中国楚文化有着别具特色、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毋庸置疑,淮南市实乃安徽楚文化、中国楚文化的历史“胜地”之一!(高 旭)

(作者系安徽理工大学教授)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