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文体新闻 > 节气歌的由来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节气歌的由来
【字体: 】 发布时间:2024/2/6 11:40:34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节气歌,流传广,影响大,无数炎黄子孙通过节气歌,了解、熟记、背诵并灵活运用二十四节气及其相关知识。

作为二十四节气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歌的作者是谁?又是何时创作的呢?

清代早期刻本《时历纂》中就有《一年二十四气七十二候总括歌》,共24 句160字,6字句和7字句混杂,内容为:“立春东风振陟,雨中獭雁(鹰)萌芽,惊开桃树苍鹰化,分玄雷电偏大……鸡乳征禽紧正当。”二十四节气名称在诗中“藏头”出现,且题目中突出了二十四节气。这首总括歌可以说是二十四节气歌的萌芽之一。这本书里有“时宪历”字样,不是为避乾隆的名讳而改名的“时宪书”,可以判定为清早期刻本。

清末同治、光绪年间,苏州著名弹词艺人马如飞用节气和戏剧名称编写一首《节气歌弹词》进行演唱,深受欢迎。这首弹词文辞典雅,巧妙嵌入节气名、戏剧名,并与当时物候、农事、习俗融为一体,闻者无不叫绝。内容为:“西园梅放立春先,云镇霄光雨水连。惊蛰初交河跃鲤,春分蝴蝶梦花间。清明时放风筝好,谷雨西厢好养蚕……幽阖大雪红炉暖,冬至琵琶懒去弹。小寒高卧邯郸梦,一捧雪飘交大寒。”

现代版节气歌的创作,与中华民国改历有着直接的关系。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纪年方式改为国号纪年,同时在全社会推广使用阳历。改历的最初目的:一是共和成立,不用朝代和皇帝年号,而改为民国纪年,便于民众记忆;二是阳历没有闰月,减少了阴历中闰月的换算,便于年度预算;三是与国际上普遍采用阳历的潮流相适应,便于在对外贸易和对外交涉方面与国际接轨,实现最终的世界大同。

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将阳历定为“国历”,将阴历(旧历)视为“废历”,并“特制国民历颁行各省,凡属国民,均应遵守”。但“废除旧历改用国历”推行得并不顺利。虽然官方强力推行阳历,但民间仍固守阴历的习俗,甚至形成官民对立的“二元”体系。

“废除旧历改用国历”的争议和官民冲突,受到刚从美国留学回国的年轻人张心一的关注。张心一,1922年毕业于清华学堂,1925年毕业于美国依阿华农学院畜牧系,1926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农业经济学硕士学位;1927年至1929年在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任副教授,兼农业推广系主任;1929年至1932年,任南京国民政府立法院统计处农业统计科科长。其农学的专业背景及与农学相关的工作经历,使得他格外关注国历改革。经过深入思考,他把24个节气同阳历联系起来,编成《二十四节气歌》,以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

1929年出版的《国历之认识》一书中,第四部分《新历二十四节歌》,作者署名为张心一。节气歌分为“长江流域” “黄河上游” “黄河下游”三个版本,都为32句224字,前面9句完全相同,内容为:“改用国历真方便,二十四节极好算。每月两节日期定,年年如此不变更。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诸位熟读这几句,以后宪书不用看。一月大寒随小寒”,第十句开始有了变化,依次为:“若种早稻须耕田”“农人无事拾粪团”。接下来的奇数句完全相同,偶数句因地域不同,农事安排略有差异。最后两句三个版本完全相同,都是“只等大雪冬至到,把酒围炉过新年”。

为了让国民认识到新历法的好处和重要性,二十四节气交节时刻在阳历中十分固定是个很好的理由。《新历二十四节歌》开篇便突出了阳历的便捷之处,即每月固定上旬为一个节气、下旬为另一个节气,并用朗朗上口的歌谣形式表达,易于被接受和传播。

节气歌编好并印刷成书后,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并在来年的历书中留下痕迹。1930年历书中就有一首《国历节令歌》,内容与1929年《国历之认识》中的“长江流域”版本完全相同,从第十句开始为:“若种早稻须耕田。立春雨水二月到,小麦地里草除完……立冬小雪农家闲,拿去米棉换洋钱。只等大雪冬至到,把酒围炉过新年。”从“早稻”“黄梅雨”等字词中可以看出,这本历书印刷和使用范围是长江淮河的中下游地区。

1944年浙江省出版的历书中,节气歌被改编成60句420字,这也是目前看到的最长版本。内容为:“改用阳历真方便,三六五日作一年。四六九十一是小,其余七个月为大。惟在二月廿八日,每届四年加一天。若算二十四节气,亦用阳历最相宜。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每月二节日期定,年年如此不改变。一月小寒接大寒,扩种冬作初步完。全年农业预先计,闲时还把副业算……大雪过后又冬至,把酒围炉过新年。”

1947年,吕梁文化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历书中,有一首《记节气》的歌谣,与现在流行的56字节气歌最为接近,作者不详,共12句84字,内容为:“使用阳历真方便,二十四节不用算。前半年来六二一,后半年来八二三……春雨惊春连清谷,夏满夏芒暑相连,秋暑露秋寒又霜,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个挨住数,学会这个不费难。”因为该出版社前一年的历书中并无节气歌内容,所以可以断定,这首节气歌就是现在56 字节气歌的“蓝本”。

1948年四川省历书中,节气歌与 1930年时的基本一致,个别字句做了改动,如“每月两节有定期” “在上半年六廿一,在下半年八廿三” “立冬小雪农家闲,运米挑麦换银钱”等。

1948年,冀中出版的历书中,《二十四节歌》共8句56字,内容为:“立春雨水惊蛰苏,春分清明谷雨入……立冬小雪连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无。”1949年,北岳行政公署农业处编辑的历书中,节气歌前4句变成了:“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二暑连。秋暑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与现在的节气歌仅差几个字:当时为“二暑连”,现在为“暑相连”;当时为“秋暑”,现在为“秋处”。

新华书店1949年12月出版的1950年历书中,《节气口诀》共10句70字,内容为:“阳历节气最好算,按月两节不改变。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每节日期安排定,旧法历书不必看。立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二暑连。立处白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1950年1月9日,现在流传的《二十四节气歌》发表在《人民日报》上,节气歌标题处并无署名。这首节气歌10句70字,内容为:“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日期定,年年如此不更变。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人人熟读节气歌,按时播种过丰年。”该节气歌因刊登于权威媒体,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3个月后,影响非常大,遂成为最广为人知的一首歌谣。

节气歌的形成,历时长久。二十四节气歌的形成时间可以这样表述:最晚在明清时期,我国民间已有二十四节气顺序歌,民国改用阳历后,张心一创作了含有农业事务和阳历时间的传统版节气歌,后经多位专家的精心提炼和修改,在1947年形成了现在朗朗上口的经典版节气歌。节气歌的版本多种多样,最少的28字,最多的420字,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节气歌“全家福”。节气歌的影响,既广且长。节气歌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可谓妇孺皆知。(应克荣)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