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文体新闻 > 暖阳下的刘少海故居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暖阳下的刘少海故居
【字体: 】 发布时间:2024/1/9 13:46:12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寿州古城南过驿巷、北过驿巷,是明朝官家邮差、将士休息补养的驿站,现如今大都为低矮的砖瓦平房,成为普通民居。步入北过驿巷,沿着窄窄的水泥路,到达巷子的中段,一幢高大的建筑特立突出,灰砖黛瓦的门楼,本色油漆的大门,门上高悬一块黑色横匾,上题“刘宅”两个金色大字,这就是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刘少海故居。

刚跨入大门内,扑面相迎的是一扇深灰照壁,上面镌刻着“福”字,还有飘散在空气中的阵阵花香。转过照壁,明净蔚蓝的天空下,闪亮温煦的金色阳光洒满偌大院子的每个角落,映照在灰砖黛瓦的屋宇上,辉映在深浅交错的方砖地面上,冷寂森严的院落立刻温暖鲜活了。

刘少海故居始建于清代,占地总面积1571平方米。从2017年开始,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寿县文物局组织人员,用了四年时间对此进行修缮。修缮一新的刘少海故居不失原有的特色和韵味,现已辟为寿县旅游著名的人文景观,运用大量实物、图片、雕塑、文字解说,还原当时生活场景,供人们参观游览。

故居整体建筑格局为“田”字形,四个套院,九幢房屋:轩敞富丽的厅堂、摆放笔墨纸砚的书塾、五谷满仓的粮行、收存各种什物的当铺……所有建筑均为砖木结构,灰色砖墙,叠瓦屋面。室内素白墙壁、黑漆屋顶檩条与檀木家具,搭配朱红镂空隔扇、桔黄木门和格窗,雍容典雅中释放着明快与温情。

刘少海家族是寿州名门豪族,在清末民初很有影响力。刘少海私宅历经刘氏祖孙三代苦心经营而成。刘少海的祖父是一位头脑活络的商人,恪守义在利前、诚信为本的经营之道,从手工作坊做起,资金越聚越大,发展到经营当铺、粮行、银楼等产业,开始征地兴建刘氏私宅。

刘少海的父亲刘跃龙,少年时学习制作手工炮竹。中法战争之后,列强欺凌日盛,刘跃龙深感于国是日非,发愤从戎,于是前往山东威海投靠绥巩军统领戴宗骞,从而进入威海随营武备学堂学习。1895年,刘跃龙勇敢冲向甲午战争前线,奋勇抗击日本侵略者。1920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皖系落败。身为中央陆军第二混成旅旅长的刘跃龙,目睹军阀连年混战、民不聊生的惨淡现实,毅然辞官从商,在沈阳、抚顺一带开设绸缎庄。从商发迹后,在寿县南关集、北兴集、八公山购置大量土地,扩大刘氏产业规模,促进家乡农业发展。

刘氏家族具有课子耕读、崇军尚武的传统,所以,刘少海自幼就习文好武。成年后,继承家业,不断做大做强。当时的寿州当铺业三雄并立:北过驿巷的刘少海当铺、南过驿巷的孙蟠“石州当铺”以及孙显庭当铺。刘少海粮行,在寿州粮行界也堪称翘楚。

刘少海(1890——1947),中等身材,生就一副慈眉善目,待人接物宅心仁厚,即使对待长工和佃户也平易可亲。他富贵不忘四邻,博施济众,竭心致力于家乡慈善事业,成为清末民国时期誉满寿州的乡绅、慈善家、武术家。

他不惜重金创办私塾学堂,聘任博学方正的寿州名儒孙子贞为塾师。这样既方便督促家里的孩子读书上学,也接济了很多穷人家的孩子能够上得起学,因为他们只需交付很少的费用,就可以就读刘家私塾了。

刘少海一生酷爱武术,武艺高超,致力于弘扬中华武术文化事业。他开设武馆,广收门徒,又聘请武艺精湛、饱贮民族气节的河南武术大师魏仿石为师,传授拳术、刀枪棍棒等武艺,造就了众多武林高手。曾经在上海滩担任过武术教练、赫赫有名的孙北辰就是他的弟子。

民国时期的中国,自然灾害频发,加之战争频仍,常常赤地千里,饿殍遍野。处在天灾人祸中的寿州百姓缺吃少穿,在死亡边缘痛苦挣扎,他们无法度日,无力安葬逝者。刘少海对此伸出援手,慷慨解囊。每年春节前,刘家就把红包塞进穷人家的门缝中,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刘家在南关集自家土地中划出五十亩义地,并捐献棺木,为死去的穷苦人进行安葬。刘家还常年向穷苦百姓施放稀粥,救人无以数计。

在刘少海故居大门入口北侧院落,有一处景点特别抢眼:四根立柱撑起一个草棚。草棚内一张大桌,两条板凳,桌上放着一个仿佛仍散发着袅袅热气的赭色釉盆。一位身着长袍、腰系围裙、头戴瓜皮帽的慈祥长者,盛满一碗粥,笑容满面地递向一个男孩。男孩一身补丁,张开双手接粥,并连声道谢。等候在孩子身后的是一位母亲,头绾窝髻,衣衫褴褛,手持碗,怀里还抱着嗷嗷待哺的婴儿。这就是刘宅施粥棚,通过简单的陈设、几尊乌铜雕像,生动再现了当年刘家放粥的真实场景。多少凄风苦雨的日子,无数面带菜色的穷苦人从四面八方朝圣般赶到这里。他们衣不果腹、瑟瑟发抖,在呼啸的寒风中,喝着热气腾腾的稀粥,不禁热泪盈眶,啧啧称赞:“寿州的活菩萨,刘大善人!”

1938年,抗日的烽火燃烧到了淮河岸边,参与蚌埠阻击战的一批爱国青年沿淮而下,漂泊到了寿州。刘少海毫不犹豫接纳他们住进自己家中,妥善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保住了祖国的这些文化血脉。他们中有后来成为北大教授的孔庆钤、上海二军医大副教授的周良猷、台湾高僧释智严等。一介乡绅刘少海,满腔悲悯之心和济世情怀,令人感佩不已。

渐近中午时,暖风吹拂,太阳更加光芒四射,一览无余地照耀在刘宅的每个地方,温暖宜人。施粥棚檐的稻草有节奏地摇曳着,正堂前的花树吐蕊怒放,花香四溢,堂内上方悬挂的对联“松间明月长相照,身外浮云不足凭”,与射入的阳光交相辉映,灿烂夺目。(吴骧)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