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今日视点 > 一池碧水看“鱼肥”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绽放绚丽青春之花
一池碧水看“鱼肥”
【字体: 】 发布时间:2023/1/19 7:58:17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水质向好,淮王鱼保护区鱼类种群恢复迅速

1月中旬,淮河淮南段淮王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监测工作传来利好消息:保护区鱼类种群数量及规模得到较大幅度提高,水生生物种群恢复迅速。

2022年底,渔业资源环境监测项目在淮南淮王鱼保护区按计划开展。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水生生物资源监测团队来到淮河淮南段淮王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在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渔政大队、凤台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的全程配合下,开展冬季水生生物资源监测工作。今年1月中旬,淮南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收到了项目实施科研机构对本次监测的初步结果。

本次调查共计采集鉴定出包括鲢、鳙、鲤、鲫、鳊等19种鱼类,其中,鳙全长最大87厘米,体长最大76厘米,最大渔获物7.9千克;鲢全长最大66厘米,体长最大56厘米,最大渔获物3.7千克;鲤全长最大56厘米,体长最大46厘米,最大渔获物2.4千克;鳊全长最大36厘米,体长最大29厘米,最大渔获物480克。可见,即便在冬季天气寒冷、鱼类活动大为减弱的情况下还能够获得这样的结果,说明在保护区淮河干流水域,鱼类水生生物基础数量巨大。另外,还获得一些红鳍原鲌等以前极为少见的鱼类,通过近几年的监测显示,红鳍原鲌种群数量不断增加,持续恢复。随着多年持续保护和增殖放流的开展,保护区鱼类资源种群恢复明显。

渔政人员介绍,本次监测到的红鳍原鲌与监测到的毛刀鱼、银鱼和俗称“骂婆鱼”的针鱼一样,对水质要求高,一旦水质恶化,这种鱼会首先死去,是生态环境的“晴雨表”。此类鱼的种群数量、规模不断增长,直接显示出水质的持续向好。此前,凤台县渔政人员还在凌晨时间查获了以电鱼方式非法捕捞7条淮王鱼的案件,所获淮王鱼最大体长25厘米,其中,超过20厘米的3条,其余4条。由于非法捕获省二级保护动物淮王鱼,此案件已移交公安机关进行处理。

据了解,淮王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渔业资源环境监测项目是以生态补偿资金实施,以获取具有代表性的渔业资源环境调查数据,为今后开展保护区生态保护积累本底资料。在淮河干流凤台二桥、李咀孜、九里湾等地,设置有固定监测站位,此次调查保护区内水域固定站位的水质、浮游生物、底栖动物和鱼类样本,对鱼类种群结构、资源状况及鱼类栖息生境状况开展监测,以重点掌握鱼类种群组成、群落结构特征、优势种和资源密度等重要指标。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强调,随着监测工作的全面开展,将为科学实施增殖放流、加强资源养护及保护区禁捕管理提供基本依据,为切实做好禁捕效果评估和生物完整性评价提供技术支撑,服务长江“十年禁渔”和长江生态大保护战略。(记者 张雪峰)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