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卫校新校区隔离点实现集中医学观察人员“清零” 697名隔离村民全部返家
“这段时间谢谢你们了!”“你们辛苦了!”“谢谢!谢谢!”……伴随隔离群众的声声感谢,淮南卫校新校区隔离点于4月21日实现集中医学观察人员全部“清零”,697名李冲乡村民全部返家,标志着淮南卫校新校区隔离点圆满完成本阶段的工作任务。
吹响号角 快速集结
淮南市爱卫办主任左廷月向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介绍,该隔离点由位于高新区的淮南卫校新校区改建而成,共有710间隔离房,3月29日紧急启用,淮南市二院负责医疗保障,配有医师5人,心理医生1人、院感专业2人、护士39人,另有消杀人员9人、公安辅警24人、后勤保障23人。3月29日上午,工作组成员到达隔离点后根据实际情况划分了“三区两通道”,紧急协调调拨物资,给每个隔离房间配送生活、医疗物品,确定人员分工,制定隔离点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应急预案等制度,确保后续工作有序开展。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3月29日、3月31日分别接收隔离群众223名、479名,共计702人(其中5人转移到它处隔离)。隔离群众入驻后,工作人员逐一对他们说明隔离期间注意事项,逐一询问个人生活习惯、基础病情况,逐一采集个人信息,并进行核酸检测。就餐由两家专业的送餐公司负责,菜单提前由点位长及群众代表审核,确保餐饮无问题。
全心服务 用心关怀
“3月29日,我们被派到这里时,这里什么都没有,到处都是土渣石块,当时什么都没想,大伙一起干,打扫卫生、消杀、安排隔离房间、分配防疫物资,我们用自己的双手让这里从无到有,有了生气。”市二院的工作人员告诉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对于疫情,所有工作人员都高度重视,隔离点按“三区两通道”规范设置,多次请省院感专家指导改进。医疗垃圾及生活垃圾分别由专业的公司消杀转运。隔离点实施封闭管理,所有人员均住在隔离点内,隔离群众、医护人员、安保人员、后勤人员分开居住,封闭管理,避免交叉感染。所有区域每日消杀两次,医疗废物转运日清,生活区垃圾转运一次。由市公安局提供安全保障,24小时实时监控隔离区所有范围和“三区两通道”,并使用无人机进行巡逻和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及隔离人员须知。
因为隔离点内都是独立房间,一日三餐均有工作人员送上门,除了固定的工作人员外,还有18名志愿者,大家每天穿着防护服为1-6层楼的隔离群众送三餐。隔离区共有14岁以下儿童198名、孕妇3名、80岁以上老人4名,特殊人群均给予特别的关注。为了让孩子们在隔离点过得充实快乐,工作组人员给孩子们专门买了牛奶、零食、玩具、写字本等;对老人和孕妇给予特殊关注,每天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和情绪变化,一旦身体出现不适,医生第一时间给予对症处理,如果没有好转,立即安排救护车转运至定点医院新华医院观察治疗。基本医疗和生活物品由隔离点保障,慢性病维持用药及其他生活必需品均由隔离点安排有专人进行代购。全心的付出也得到温暖的回报,23天的隔离生活,隔离群众和工作人员关系融洽,没有因为隔离发生一起矛盾,大家好似一家人。
感恩有爱 战疫胜利
“这里的医务工作人员每天早上5点多就起床了,穿着防护服挨个敲门测体温做登记。无论在任何时候,只要我们需要,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看到他们拼命工作的样子,我们心里都特别感动,想着一定要配合他们,好好隔离,争取早日回家。终于,这个愿望在今天实现了,我特别感谢他们。”李冲乡魏郢村村民姚传玉眼含热泪说道。
今年78岁的王安仁是李冲乡民族村村民,他告诉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4月20日下午接到通知知道要回家了,大家都很高兴,有的晚上睡不着,有的一早4点多钟就起来收拾东西等着大巴车到来。想着要和工作人员分开了,大家也挺舍不得,毕竟一起生活战斗了20多天,有了感情。
隔离点工作人员的全心服务感动了隔离群众,在4月20日下午当得知第二天将要返家时,他们纷纷写感谢信、画漫画送给工作人员,还有隔离群众通过网络订花为工作人员送上鲜艳的花束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20日晚上,2号楼和3号楼的隔离群众自发打扫卫生,这一举动感染了其它楼栋,当晚隔离点每栋楼都灯火通明,隔着玻璃能看到他们打扫卫生的繁忙景象。他们说住进来时干干净净,走时也要干干净净。
21日上午9时,隔离群众陆续从屋内出来,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他们有序地乘坐转运车辆实行隔离点与李冲乡“点对点”转运。尽管隔着口罩,但还是藏不住返家的喜悦,他们和道路两旁的工作人员挥手告别,踏上期待已久的“回家之路”。(记者 王玲 张明星 陈海涛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