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一文,相信很多人都读过,文中生动描述了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舟,展现了古人高超的工艺技术。
作为雕塑的一种,木雕这种民间工艺在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田家庵区舜耕镇钟郢社区,就有这样一位木雕手艺人。1月28日,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慕名来到钟郢社区进行了探访。
匠心雕琢,赢得客户认可
“这是客户订制的红木博古架,全部是榫卯结构。”28日下午,在水厂路附近一家“老实头木艺作坊”,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见到了木艺作坊的主人史方举,他正忙着做博古架,准备赶在过年前完成,安安心心过个好年。
史方举今年53岁,从他爷爷起,家里就做木工,到他已是第三代。史方举从小就受父辈影响,喜欢做木工活,没什么事就爱琢磨木头,到19岁时在当地已小有名气。为更好地提升技艺,并不满足现状的史方举于1990年前往有“雕花之乡”美誉的浙江东阳拜师学习木雕。因为他肯吃苦,爱动脑,师傅也是倾囊相授。经过三年磨练,史方举不仅学习了木雕技艺,还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在史方举的木艺作坊内,一面墙壁上展示着他的部分木雕作品图片及获奖证书,还有国家版权局、安徽省版权交易中心审核发放的作品登记书。
“木雕就是一个功夫活,急不得。”史方举拿着一个巴掌大的花瓶底座向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介绍,“别看这东西小,越小越费工夫。”只见这是个莲花底座,花瓣错落雕刻在四周,十分精美。“光做这一个至少都得一天时间。”史方举笑着说道。
慢工出细活,匠心筑口碑。史方举坚持“诚实做人 用心做事”,以匠心雕琢每一件作品,逐渐积累了口碑和影响力,吸引不少人慕名而至,订制家具及各种陈设品等。
由于长年累月地徒手进行雕刻,史方举的双手变得非常粗糙。“这还是前两天才磨过皮洗过的,要不然手更粗糙。”史方举摊开双手给记者看。
俗话说:“人巧莫如家什妙。”史方举有一套工具箱,里面有100多把雕刻刀具,有平面的,圆形的,半弧形的等,形状和用途各不相同,主要分为打胚刀和修光刀。还有一个红木敲棒,已经跟了他20多年,经过长期敲打,如今棒头中间已变成一个凹坑。
打造“红船”,向党百年华诞献礼
在史方举木艺作坊的一间小屋内,收藏着他精心雕刻制作的一些作品。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他去年新打造的木雕——“红船”。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作为一名手艺人,为表达对党的热爱和拥护,比照嘉兴南湖红船,我也做了一艘微型版的红船。”史方举介绍,为做好这艘红船,他去年初专门前往嘉兴南湖,花三天时间观摩红船,并拍下各种角度的红船照片,回家后细细琢磨,并先按比例做了小样,一点点修改,最后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成就了这艘木雕“红船”。
据史方举介绍,这艘用金丝楠木和红木做成的红船长1921毫米,宽71厘米,高100厘米,其中,金丝楠木代表中国共产党的千秋伟业,红木代表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坚强后盾,“1921”代表党成立之年,“71”代表党成立之日,“100”代表党成立一百周年,以此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表达一份心意。去年10月,这艘红船还在第十五届合肥文博会上进行了展示,吸引了不少观众观看拍照,更吸引了住在合肥的一些老战士的注意,特意前往参观。
初心不改,将“非遗”传承好
“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干这个,一是存在风险,因为每天跟机械、刀具打交道,一不小心可能会伤到自己;二是做木工很枯燥寂寞,不能经常到外面去,需要一心一意静下心才能做好;三是辛苦还不赚钱,收入比较低,不是很风光。从入门到成为一名合格的手艺人至少需要十来年的时间,这期间所付出的心血是无法计算的。”史方举坦言,他的儿女没人愿意学这个做这个,他的妻子有时也抱怨他“还不如出去打工挣钱多”。尽管如此,史方举依然坚持,不改初心,“这是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得要保护和传承”。
“我的愿望是想把自己的一身手艺传承下去,继续把自己的手艺提升一个高度。”虎年春节就要到了,说起新年愿望和未来打算,史方举如是说。
(记者 张明星 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