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今年九年级,前不久我发现他衣服口袋里有个像录音笔一样的东西,一再追问,孩子才说是同学的电子烟。我当时气得把电子烟扔了,该多少钱赔人家多少钱……”这是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日前接到的一位初中生母亲的电话。
学生母亲:学生间交流电子烟
这位母亲称,自己的孩子平时还是很听话的。有一天她在收拾衣服时,无意间摸到孩子校服的口袋里有个长柱形的东西,掏出来一看,也没看出个所以然。晚上,她随口问孩子那是什么东西,孩子支支吾吾也没说清楚。她觉得有问题,再三追问后,孩子才说是电子烟,并解释称是同学的,只是拿来看看。这位母亲不相信,孩子最终承认自己试了一下,并说很多同学都有抽电子烟,他只是感受一下后就把电子烟还给同学。这位母亲当即把电子烟扔了,让孩子告诉同学,该多少钱就赔多少钱。但如果这位同学要用这些钱再去买电子烟,就会把这事直接告诉其家长。这位母亲说这话时非常激动,她不能理解为什么电子烟会在学生间泛滥,这不是害孩子吗?
现场调查:不用身份证也可以买
11月6日下午,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带了两位高一学生前往市区商业中心,在进入商场前,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和两位高一学生沟通了需要了解的问题。随后,一名女学生先单独前往某家商场内的电子烟柜台。简单交流后,销售人员直接说她年龄不够,不能买电子烟。
接着,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又带着两位高中生来到商贸中心,这次是两位高中生一起前往店里。在一家店门口有个9.9元烟杆的优惠广告,两位高中生就借着这个广告和老板聊了起来。“9.9元的质量肯定不行,有抽一次、两次就坏的,也有用个一年的,但肯定不如这柜子里的。”老板不仅向高中生解释了9.9元的烟杆,还热情地介绍柜子里电子烟,“这几种都是268元的,烟杆是一样的,就是烟弹味道不同,有西瓜味、薄荷味,看你喜欢什么样的?”老板这样问。高中生称,是自己的哥哥让他帮忙买的,他也不知道买什么样的。老板听后就介绍称268元的就不错,能用很长一段时间。如果真心要买,可以送点东西。两位高中生表示要和哥哥商量一下再决定,便借机离开店里。整个交流过程,老板只是推销电子烟,并没有要求他们提供身份证。
有了这两次经验后,两人又先后进入其他三家电子烟店,除了介绍电子烟,商家都没有要求高中生出示身份证。
网络调查:虽有监管却有漏洞
实体店如此,那网络又如何?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在购物网站搜索“电子烟”,显示是不能搜索。然后,改为“电子y”,网页出现了不少小店,店铺介绍都很隐晦,更没有什么商品介绍。打开和店家的对话框后,直接就会弹出“如有需要,加微信联系”。然后,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加了一家小店的微信,对方很快同意,并热情地让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到他的朋友圈里看产品,看中哪个再详细谈。整个交流过程中,不需要核实年龄,也不需要出示身份证。
记者呼吁:加强监管保护青少年
在和高中生沟通过程中,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发现在高中生这个群体里不乏有抽电子烟的男生女生,一开始大家都是好奇,其中一个学生带了电子烟,其他学生都尝试,尝试后,觉得不错,就会找同学要购买方式,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形成了吸食电子烟小群体。
青少年群体正处于价值观形成时期,思维认识和判断能力都不完善,且对于新鲜事物的模仿能力极强,极易受到不良行为的影响。加上他们大都有零花钱,又有手机傍身,购买东西方便快捷,如果自身管理不够,又缺乏外界监管,电子烟对学生群体的危害会越来越大。记者呼吁,希望学生家长多关注孩子零花钱的用处及平时交往的朋友等,给孩子以正确引导。同时,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电子烟市场的监管,不论线上线下,均不允许向未成年人销售,否则就要重罚。(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