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神话故事启示录
《淮南子》善于借用成语典故和神话故事来论“道”说“理”,启迪人生。其中,《淮南子·地形训》作为《淮南子》中研究古代自然地理、经济地理、人文地理和神话地理的重要篇章,在论述各个原始部落、氏族和邦国的方位时,就从《山海经》中引用了“夸父追日”这则神话故事。
“夸父追日”,是一则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古代经典神话。这则神话所展现出的崇高美,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千百年来已凝练成中华民族塑造崇高心灵的血脉源头和精神家园,成为中华民族主流意识的核心价值观。
“夸父追日”的原典是这样说的:“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但后世关于“夸父追日”故事的传说,比之原典因其文学性和思想性就精彩多了。
远古的北方荒野中,生活着一群力大无穷的巨人,他们的首领名叫“夸父”。有一年,天气酷热,骄阳似火,烤得庄稼树木焦枯,河流干涸、热死了很多夸父族人。
面对自然灾难,族长夸父挺身而出,对族人说:这可恶的太阳,要把我们赶尽杀绝吗?为了族人的生与死,我拼命也要追上太阳,掌控它,让它为我们造福。人怎能战胜太阳?族人们都极力相劝,但夸父矢志不移。
于是,夸父怀着雄心壮志告别族人,迈开大步,开始他逐日的征程。夸父穿山越岭、跨江渡河,跑累了就地打盹;跑饿了打野充饥。夸父怀着无比信念,从东方追到西方,终于在太阳落山的地方追上太阳。火红的太阳在夸父的头顶上,金光万道,照耀着夸父高大身躯。
夸父无比欢欣地张开双臂,想把太阳抱住摘下。可是炽热的太阳,快要把夸父烤成肉干。极渴极累的夸父,为了自我拯救,不得不离开太阳,奔向黄河、渭水,但喝干了仍不解渴;夸父又向北方奔去,那里有纵横千里的大泽足以解渴。可是,由于饥渴交加,体力衰竭,夸父还没有跑到大泽,半途渴累而死。
弥留之际,夸父抱憾族人,壮志未酬。恍惚之中,就将自己赶路拄着的桃木手杖扔了出去。没想到,木杖落地之处,顿时生出大片葱郁桃林,瞬间结出水灵红透的桃子。看到此情此景,夸父终于欣慰瞑目。之后的日子,这片桃林终年茂盛,为往来的过客歇息遮荫,结出的鲜桃,让人们消除疲劳,精力充沛地踏上旅程。
这就是“夸父追日”神话的原典和传说,它以其特有的形式和内容,反映出原始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人与自然天然一体。但,人类从自然中异化出来的那一刻起,就与自然矛盾对立。原始社会,由于人类的智能低下,不足以了解和利用自然,只能服膺自然,受自然的主宰。这时,人与自然处于一种原始的、低层次的和谐。当原始先民们遭受自然灾难一次又一次的毁灭性打击、既不甘屈服而又无能为力时,人们就逐渐幻想出有一种超自然的、能够战天斗地、抗灾解难“神”的存在,这种“神”就是他们心中崇拜的图腾,是他们希望的化身。久而久之,就演变、形成了自然神话宗教和图腾崇拜的拜神观念,这是一个时代民族文化的特殊印记。
《夸父追日》这则神话传说,就是以崇高美的英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人与大自然的矛盾冲突。“入日”说明夸父已经追赶上了太阳,并想把太阳抱住摘下,造福族人。他追赶太阳的目的即将达到,这是他以生命为代价而要实现的伟大目标。但终因极渴极累,“道渴而死”,壮怀激烈。“夸父”的死是悲剧性的。然而,他最后怀着为族人造福的坚定信念“弃其杖,化为邓林”勇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以及他那融入太阳光芒之中的高大身躯,却又构成一幅气势磅礴的画图,反映出中国古代先民的壮丽人生,启迪后来人看到追求的价值和希望,又是极其伟大而崇高的。
“夸父追日”神话中所体现出的这种崇高和悲壮,充满着自觉的生命价值和崇高的人性激情,在看似悲剧的结局中带有一种浪漫主义和喜剧的美学色彩。它通过人与自然的对抗和斗争以及视死如归的精神超越,展示出崇高美的核心价值!(张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