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塘边那最后一推是他留给世界最暖的手势
王庆龙用平凡之躯铸就不凡担当

王庆龙(右二)和家人合影。 (图为资料图)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授予王庆龙的荣誉证书。
在淮南市上窑林场的青山绿水间,曾活跃着这样一个身影:36年如一日守护林场生态,用汗水浇灌满山苍翠;在生死攸关的瞬间,纵身一跃,用生命托举起他人的希望。他,就是市林业局上窑林场党支部委员王庆龙——一位以平凡书写伟大、用生命诠释担当的英雄,也是第十五届“全国见义勇为模范”称号的获得者。
林场岁月:三十余年的坚守
1986年,王庆龙怀揣对林业工作的热忱,踏入市林业局上窑林场的大门,自此,育苗、营林、森林资源管护这些看似平凡的工作成为他毕生的事业。36年间,上窑林场的每一条山梁、每一道山沟、每一片林地,都留存着他的脚印。
每日巡查山林是王庆龙雷打不动的习惯。他对辖区内每个林班、小班的地理位置、面积如数家珍,甚至能精准描述每片林地的林木分布与生长情况。为守护这片宝贵的森林资源,他与同事从宣传工作破局,书写标语、张贴标牌、发放公约,走家串户与周边农民拉家常,将爱林、护林理念与生态保护知识一点点传递到群众心中。在他的努力下,周边群众爱林、护林意识逐步提升,为林场生态安全筑起一道坚实屏障。
2005年,上窑林场面临经营困境,王庆龙主动挺身而出。作为职工代表与林场班子成员,他前往肥西县考察苗木种植产业,带回全新发展思路。回到林场后,他成为承包荒山、发展苗圃的第一人。缺经验,就摸着石头过河;遇困难,便咬着牙坚持。在他的带动下,10多位职工跟随他投身苗圃产业,一同拓宽致富门路。曾经的荒山渐渐绿意盎然,职工们的收入也稳步增长。他的先进事迹被录入上窑林场新四军纪念林专题片《青山不老》,成为林场人心中永恒的“绿色标杆”。
生死抉择:纵身一跃,托举生命
2022年10月7日晚10时许,宁静的上窑林场思源新村水塘被一阵急促的呼救声打破。彼时,王庆龙正与邻居李国常、杨贵昌在塘边,闻声瞬间循声奔去。眼前景象令人心头一紧:一名女子落入水塘,在水中挣扎,情况万分危急。
没有丝毫迟疑,54岁的王庆龙纵身跳进冰冷的水塘。水下环境复杂,落水女子不断下沉,王庆龙在水中摸索、拖拽,拼尽全力向岸边游去。李国常、杨贵昌赶到后,一边向周边居民呼救,一边参与救援。众人合力,先将落水女子成功救上岸,待拖起王庆龙时,他已陷入深度昏迷。尽管医生和护士竭尽全力进行救治,王庆龙最终还是遗憾地与世长辞。然而,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保持着推人的姿势,这成为了他留给这个世间最深刻的“生命托举”象征。
这一跃,是本能的反应,更是一名共产党员“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的使命担当。王庆龙用生命完成对他人的“托举”,让“见义勇为”精神在水塘边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精神传承:凡人义举的时代回响
得知王庆龙离去的消息,上窑林场的同事们陷入深深悲痛,周边村民们满是惋惜。村民们念叨着,那个见人热情打招呼、遇困难就主动伸手的“老好人”,怎么就走了;同事们缅怀,36年扎根林场、护林与致富两手抓的“好战友”,为何匆匆离去。
他的事迹迅速在淮南大地传播开来,收获诸多荣誉:2022年度荣获“安徽省见义勇为弘扬正气奖”一等奖;2023年入选中央政法委“见义勇为勇士榜”与“中国好人榜”,获评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025年7月,王庆龙被授予第十五届“全国见义勇为模范”称号,这份由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颁发的荣誉,是对他舍身壮举的最高肯定,更是对其一生坚守与担当的厚重褒奖。
王庆龙虽已离去,可他的精神如窑山之上的松柏,四季常青。受他精神感召,越来越多人开始思索:当他人遭遇危难时,自己能否像王庆龙一样,勇敢伸出援手?他的故事化作一座精神灯塔,照亮“见义勇为、担当奉献”的前行之路,激励更多人在平凡生活中践行不平凡的善举。
平凡铸就伟大英雄照亮征程
王庆龙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只有36年扎根林场的默默坚守;没有波澜壮阔的丰功伟绩,只有水塘边纵身一跃的无畏壮举。他是平凡的林场职工,是普通的共产党员,却在关键时刻用生命诠释了大写的“担当”。
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需要更多像王庆龙这样的平凡英雄。他们守护着生态家园,用无畏托举起生命的希望,凭热忱传递着温暖的力量。王庆龙荣获第十五届“全国见义勇为模范”称号,这份荣誉不仅属于他个人,更属于所有坚守正义、勇于担当的人。它激励着我们,在各自岗位上坚守初心,在他人需要时伸出援手,让“见义勇为、担当奉献”的精神之花开遍神州大地,照亮我们共同的前行之路。让我们铭记王庆龙,传承他的精神,以平凡之躯铸就不凡担当,续写新时代的英雄篇章。
(记者 查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