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社会新闻 > 一座古桥是一个长长的故事 发现在这头 历史在那头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绽放绚丽青春之花
一座古桥是一个长长的故事 发现在这头 历史在那头
【字体: 】 发布时间:2021/1/15 7:52:59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行傍石桥花正浓”,“小桥流水人家”……古代关于“桥”的诗歌有很多,“桥”的意境或古典,或悠远,充满了美好和神秘。在寿县,就有这么一座乾隆年间的古桥,它掩映在村落中,不由得让人生出探访之心。1月13日,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循着线索,找到了位于寿县涧沟镇涧沟村的通淮桥,为大家揭开它的历史面纱。

当天一大早,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便赶到涧沟村。涧沟村毗邻涧沟镇政府,在寿霍路以北,有五个村民组。据了解,2014年6月因村内修建一条水泥路,在村民二组发现了这座通淮桥。通淮桥为单拱石桥,石材均为本地花岗岩所制。桥呈东南、西北走向,东南通往汪塘寺,西北通往涧沟小学和独龙背水库,水面上游接淮河、黑泥沟、大涧沟,下游接涧沟集周边河塘。

通淮桥桥宽3.4米,长7.545米,占地面积24.83平方米,桥面拱起,中间比两侧地面高0.345米,经过勘查,桥两侧原有低矮栏板,桥拱半径2.5米。桥拱上两面均有石匾,阳刻“通淮桥”三个字,字体俊美,雕刻精致,如今依然能够清晰辨认。

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在这里看到,桥边竖着一块蓝色的牌子,上面写着“古桥 彰显往昔的繁华”和“保护 敬仰历史的遗存”两句话,桥下的荷花池里依稀可见部分坍塌的桥券,有的已沉入水底,但桥的主体结构保存得较为完整,所以并不影响村民和车辆正常通行。

涧沟村村委会主任田方玲告诉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原先通淮桥上还有一座石碑,因时间太久断成了两截,一半落入水中,一半被保存起来,放在村民家中。

在田方玲的指引下,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在村民家里看到了那另一半石碑,由于年代久远,石碑上很多字迹已模糊不清。田方玲端来盆清水,泼洒在石碑上,又用扫帚轻轻扫去上面的尘土,“修”“精”“造”“世”“传”等字均可依稀辨认。田方玲说,老一辈村民都知道,这块石碑上刻着通淮桥的建造历史,“老人们说,这座桥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由83户人家共同出资建造。后来考古专家来鉴定,也证实了这一点。”

涧沟村村民张文涛告诉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我们是伴着这座桥长大的,对这桥的情况非常清楚,也有感情,桥下的水流直通淮河,所以叫通淮桥。”

一提起这座通淮桥,附近的村民纷纷有话说,“传说当年乾隆皇帝路过这里时,河道较宽,无法通行,村民们就自发建造了这座桥,供皇上渡河,所以就有了如今的通淮桥。”虽然传说的真假我们不得而知,但不难发现,村民们对这座桥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同时,对于桥的保护与修缮工作也都十分关心。

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了解到,通淮桥因悠久的历史和保存相对完整而受到关注,通淮桥的发现,填补了寿县文物保护单位无古桥的空白,为寿县地区石拱桥的研究提供了实物佐证。寿县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王利表示,下一步他们将积极配合指导属地镇、村履行文物保护职责,妥善维修,让这处历史遗存得以展示其应有价值。

图为通淮桥近貌。(记者 付莉荣 苏国义 实习生 吴培培 )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