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文体新闻 > 千年一梦正阳关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千年一梦正阳关
【字体: 】 发布时间:2019/7/22 10:07:39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寿州大地,楚国故都,三千里江山皆有古意。我到离寿州城西南六十里之地,寻访正阳关,走进时光的深处,探寻那些流传千年的历史印记。

正阳关,中华八大名关之一,古称颍尾、阳石、羊市、羊石城等,是一座古风浓郁的历史文化名镇。《左传》鲁昭公十二年载“楚子狩于州来,次于颍尾”,明嘉靖《寿州志》说“东正阳镇,州南六十里,古名羊市,汉昭烈筑城屯兵于此”,故追溯正阳关之源,应有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其筑而为城,也该有1700多年之久。古老的正阳关,穿越一卷卷泛黄的典籍,在尘封的历史中行走了千年,风雨斑驳,在时光的岔路口与我们再一次相遇。

水,滋养中华文明的血液,过了正阳关,便有了灵气。淮河、颍河、淠河,宛如三条柔软的飘带,在广袤的江淮大地上肆意挥舞,在正阳关打结交汇。“七十二水通正阳”,三条河上游的一百多条支流,仿佛一群群顽皮的孩子,一路嬉戏打闹,在正阳关重新集结而整装待发。

“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寿州已见白石塔,短棹未转黄茅冈。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900多年前,东坡先生赴任杭州通判途径正阳关至寿州,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彼时,长淮辽阔,水波汤汤,枫叶芦花随风摇曳,烟雨苍茫处,见巍巍正阳关之雄壮。

正阳关古镇,逶迤蜿蜒,静静地伫立在岁月的岸边。发达的水路交通,引舟帆竞至,各路商贾纷至沓来,一时物盛人众,成为鄂、豫、皖三省商贸重镇。南北大街、新街、后街、断街等数十条大大小小的街道,水流般星罗棋布于古镇周围。街道青石铺路,上面车辙深深,昔日繁华远去,徒留“正阳八景”之美名,历史的光影斑驳错落。

筑城而居,古老的正阳关古城门,是遗落在淮河岸边的明珠。城设四门,城墙已不复存,除西门毁于抗日时日军炮火外,其余三门皆有保存。东门内额“朝阳”,外额“熙宇春台”,语出《道德经》“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喻指登东门赏美景之舒畅。南门内额“解阜”,见于《史记》之《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言百姓之安居乐业;其外额题字“淮南古镇”,意为正阳关古属淮南国。北门内额“拱辰”,源自《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为官以德而治,百姓拥护爱戴;外额为“凤城首镇”,明代正阳关隶属凤阳府,有“江南第一镇”之美誉。

来到正阳关,不能不看“三阁”。独特的地理位置,便利的水路交通,让正阳关繁盛一时,明清时期的中原文化与沿淮文化相互交融,产生了以“抬阁”、“肘阁”、“穿心阁”为代表的“三阁”民间艺术瑰宝。遥想当年,正阳关水面舟楫相往,渔帆点点,码头运货繁忙,每逢上元灯节、各种庙会,“三阁”小演员身着彩衣坐立于自制的空中阁楼中,下方壮硕的汉子或抬或顶或扛,气势威武技艺高超,让人叹为观止。

水生正阳关,成就了众多的美食,“三子”便是其中的代表。“三子”,即蒿子、蚬子和鳭子,依水傍河的正阳关,独特的水环境孕育了大自然的美食恩赐。蒿子,本是一种生长在湿地的野草,很多地方都有,但正阳关的蒿子颇具地方特色,其形短而肥,色青翠而微红,有特殊香味,清明之前采而食之,脆嫩清爽美味清香。蚬子是当地独产的一种河蚌,细小狭长,壳薄肉嫩,熬汤入火锅极佳,滋补营养。鳭子是一种野生水鸟,产于正阳关旁的河湖之畔,古时当地人卤制而食,酥嫩味美,如今的环保理念,让这一千年美味不复存在。

传承寿阳文脉,播撒古镇情怀,正阳中学,让千年正阳关追梦新时代。正阳中学,前身为清代寿阳书院,是一所淮上百年名校。漫步校园,草木葳蕤,古亭悠然,建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苏式建筑犹存,正阳关走出的革命家高语罕的纪念馆矗立其间。校内梧桐粗壮,可数人环抱,中间的百年梓树,高大繁茂,莘莘学子们树下苦读,继而走出校门,走出千年正阳关,成为新时代的追梦人。

千年一梦正阳关,荡舟淮水,触摸古城门,漫步在古代车辙深深的青条石上,走着走着,便走进了厚重悠远的历史。(马从春)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