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文体新闻 > 让“二十四节气”的朝霞点亮历史星空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让“二十四节气”的朝霞点亮历史星空
【字体: 】 发布时间:2019/7/15 8:52:41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如果说,中国古代科技思想史是闪耀中国人聪明智慧的灿烂星空,那么,《淮南子·天文训》记载的“二十四节气”,就是点亮这灿烂星空的一抹朝霞。今天,当“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古代“制天命而用之”的科技典范,顶着“走在世界前列的‘中国第五大发明’”的桂冠,荣登世界非遗名录,让世人仰慕时,淮南,这块诞生“二十四节气”的热土,能不为这中华文明的光辉灿烂而引以为豪,欢欣鼓舞吗?!

泱泱中华自古是农耕民族。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依附于自然,面对自然万象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各种威胁,无所适从,只有敬天畏地拜鬼神。仰望宇宙星空,祈望自然赐福;盼望风调雨顺,渴望五谷丰登。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之处:就是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展现出对生存环境的不满足感和对生存的自信心,使得人们一方面崇敬自然,另一方面也在不断探索自然,认识自然,利用自然。

《淮南子·修务训》就这样写道:“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赢蚌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这就是传说中,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原始农业萌芽的产生,也是人类利用自然,索取自然的伟大起点。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大思想家、哲学家荀子在他的《天论》一书中,把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认识、利用自然的这一伟大社会实践,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进行论述,提出了“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这一著名的哲学命题。这就是说,与其把天看得非常伟大而仰慕它,何不把天当作一种物来畜养它,控制它?与其顺从天而颂扬它,何不掌握和控制天的变化规律来利用它?与其盼望风调雨顺,坐等天时的恩赐,何不因时制宜,使天时为生产服务?荀子的这种“制天命而用之”、“应时而使之”的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既指明自然规律的不可抗御性,又强调了人对自然的主观能动性,对后世历代思想政治哲学尤其是《淮南子》的影响极大。可以说,荀子的这种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哲学思想,就是《淮南子·天文训》的理论基础,更是催生“二十四节气”最后形成的理论“春雷”。

翻开浩瀚的中国古代科技史我们可以看到,早在周代时,天文学家们就已经掌握用土圭测量日影的方法,来测定夏至、冬至、春分和秋分等四个节气。《尚书·尧典》载:“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出星鸟,以殷仲春,……平秩南讹,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中秋……平在朔易,日短星昂,以正仲冬。”说的就是春夏秋冬的划分。到战国后期《吕氏春秋》记载的“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随着古代天文科技的发展,到了21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在《淮南子》问世以后,才有对“二十四节气”的完整记录。

《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带领其“学院派”团队,以哲学的大视野,俯瞰汉初的政治、经济社会,在如何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后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这个大问题上,“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继承和发扬先贤们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以道家学说为主,集儒、法、名、墨、兵、阴阳家为一体,通过探索宇宙本源和自然本体,来为汉初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奠定理论基础;通过阐述如何“扬弃”“无为而治”的合理“内核”,来为“利民为本”的“帝王之道”,提供治国安邦的大政方略。毫无疑问,《淮南子·天文训》就是在荀子这种“制天命而用之”、“应时而使之”的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思想的影响下,试图通过对阴阳四时,天体运行规律的探索,来为刘氏“王道”政权颁布“使民以时”的政令,提供天文自然观的科技理论依据。

《淮南子》站在那个时代的科学之巅,集古代科技思想之大成,它对人类科技文明发展的历史巨献,就在于它第一次从宇宙观和自然观的角度,科学、完整地记载了“二十四节气”,并把它纳入自己思想体系的自然整体论之中,实现了承先启后,开拓创新的历史性发展,登临了中国古代科技农学发展史的新高峰。

《淮南子·天文训》中,这关于“二十四节气”完整记录的光辉一页,从西汉以降,受到历朝历代的重视、推崇和沿用,指导农业生产不违农时,按节气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中华农耕民族,赖此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人勤春早,物阜年丰。

“二十四节气”之所以走在世界前列,并被国际天文气象学界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从古至今,一直在中国乃至世界天文和农业气象的星空中熠熠生辉,就在于它作为《淮南子》这部“绝代奇书”中的一项重大科技成就,首次科学完整地概括了我国古代天文地理,季节交替、时令顺序、农业气象和物候变化,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崇敬自然,探索自然、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逐步创造出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充分体现了我们的先贤“制天命而用之”,利用自然规律,造福于人类的伟大智慧和科学创举。

还是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评价得好:“中国人在许多重要方面有一些科学技术发明,走在那些创造出著名‘希腊奇迹’的传奇人物前面,和拥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财富的阿拉伯并驾齐驱,并在公元三世纪到十三世纪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二十四节气”,中国古代“制天命而用之”的科技典范,2016年11月30日荣登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今天,当全球仰望“二十四节气”这灿烂星空中的一抹朝霞时,我们能不在缅怀古代先贤、西汉淮南王刘安这一历史巨献的追思中,升腾起当今淮南人的文化自信吗!(张纯林)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