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激荡40年”征文 > 一家三代人的故事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一家三代人的故事
【字体: 】 发布时间:2019/1/25 9:23:20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生活每天都在重复,感觉今天和昨天没什么不同,今年和去年相比似乎有些许变化,但当改革开放这趟列车驶出40年后,蓦然回首才发现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49年,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那一年,父亲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家。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和大姑大伯们相比,父亲是幸运的。没有了战火纷飞,没有了兵荒马乱,虽然很贫穷,但父亲还是很顺利地上学了,成了家里唯一的“文化人”。父亲很勤奋刻苦,成绩也很优秀。1965年,他考取了县城中学,成为全村第一个高中生。父亲常常感慨那段岁月:离家几十里的路,背着行李独自步行往返的,经常从学校赶回家时已是半夜;记忆最深的就是饿,总是吃不饱,冬天更是难熬,手脚都是冻疮。更可惜的是,十年文革中断了父亲的大学梦,这成为他一生最大的遗憾。

有人说: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砺,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

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已经吹响,我就出生在那个春天。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已经全面展开,按家庭人口分田地,此时虽然我尚在襁褓,但也分得了一份地。这让一辈子与泥土打交道的奶奶高兴坏了,逢人就说我福气好!

我的少年时代,吃饭已经不是问题了,但生活仍然是贫穷的。小学是离家不远的村小,和小伙伴们一起在乡野里撒开脚丫跑;遇到刮风下雨,趟着泥水,浑身湿透也不觉得有多苦。中学要到镇上去上学了,家境好的同学能骑上自行车,这让大家都羡慕不已。每年,家中最难捱的是开学前为我们几个孩子筹措学费的日子,为此,父母平时生活不得不处处节俭、精打细算。

1996年,我考上了大学,成了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大学的时光是快乐的。在这里我领略到不同于以前的学习,在知识的海洋中我自由地翱翔;在这里我们踌躇满志、慷慨激昂,抒写着青春、畅谈着梦想。但最折磨人的是上学的旅途,从乡镇转车到县城,从县城转车到省城,再乘坐拥挤混乱的绿皮火车……

2000年,一个崭新的世纪。此时的祖国在经历了二十多年了改革开放后,到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一年,我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面对一张张充满童稚的脸,带着初为人师的喜悦和惶恐,不敢有丝毫怠慢。学校所在地民风淳朴、尊师重教,工作很快就能得心应手。寒来暑往,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一转眼已经过去18个春秋。刚到学校时,还被家长误认为我是学生,学生也在背后偷偷称我“小蔡”,不知从何时开始,我已变成学生口中的“老蔡”。在岁月的流逝中,我也感受到乡村教育的变化。这里有淳朴的学生,批评过、责罚过,却总是围在你身边,因为他们能体会到老师的关心爱护;这里有勤奋好学的学生,虽然教育条件落后,他们却如饥似渴地追求进步;这里有懂事的学生,拿一个苹果塞到你的手中就跑远了,带几个自家地里的红薯悄悄放在你的宿舍门口……

这期间女儿降临了。聪明伶俐的女儿给我们一家人带来了无数的欢声笑语。我给女儿起名“启悦”,乳名“笑笑”,寓意“从此开启愉悦的生活”,能够“笑着生活一辈子”。妻子总是把她打扮得花枝招展;每天从放学归来,女儿都要给我们说一段她在学校的生活,这成为我们在工作之余最大的快乐。在祖国稳定、团结、快速发展的今天,我相信女儿会比我们这辈人更加快乐幸福。

如今,女儿已经上了初中,成绩一直很优秀;如今,父亲虽已年近古稀身体却很健朗,还种着两亩地,虽然我们多次要求来城里和我们一起生活,但他总是说过不惯城里的生活,不如乡里乡亲的热闹;如今,我也逐渐成长为学校的教学骨干,虽然谈不上事业有成,但我快乐而满足。

这就是我们一家三代人的生活,平淡得在每个中国家庭中都能找到影子。但一滴水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芒,这不正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巨变的真实写照!(蔡维波)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