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公安监管病区创新社会治理破解监管难题
这是一个特殊的公安监所,开全省之先河,在监管病区的试验田里,探索出一条“警医协作”的新模式。
这是一个管理创新的机制,破解监管难题,将公安监管的“难点”变成了现在的“亮点”和“示范点”。
这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团队,无怨无悔的付出,让淮南市“病、残、毒”特殊人员收押难的历史顽疾,成为过往!
一年来,市公安局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公安监管病区建设工作,服务和保障公安中心工作,有力震慑打击了违法犯罪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一群“专业汉”,创新破解头疼事
“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没有样板可以模拟,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对于创新建设公安监管病区,淮南市监管支队看护大队副大队长陆聪感触颇深。
多年来,一些病、残、毒被监管人员因监管场所不具备收押后治疗条件而逃避打击,甚至屡屡犯罪,严重影响了行政执法和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不能收、治不了、放了乱”一度成为行业通病。
面对涉毒、涉传染性疾病、涉心脑血管、涉自伤自残等病残被监管人员数量上升较快的现状,为了提高办案积极性和打击效能,淮南市公安局与淮南东方医院集团总医院合作建立监管病区,创新社会治理,破解监管难题!
犯罪嫌疑人闫某有二十年海洛因注射史、冰毒吸食史。先后15次被公安机关行政拘留,每次都被判强制戒毒两年强制隔离戒毒,但皆因身体原因逃避打击。
2018年8月30日,闫某因吸毒再次被捕。为了逃避打击,闫某用尽了一切的伎俩……
12个昼夜,近288个小时,看护大队全体民警、辅警以高昂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安全完成了其行政拘留期间的羁押管理!
和陆聪一样,11名民警、25名辅警都是一群热血青年,虽然平均年龄只有30岁,但大家有着共同的信念:坚决不让犯罪嫌疑人把自身伤残当成了违法犯罪的“护身符”!
一位“康师傅”,致力疏通“肠梗阻”
康大为是淮南市监管支队看护大队副大队长。投入监管工作虽然只有一年多时间,已迅速成为病区人人欢迎的“康师傅”。
他在完成分管的相关业务工作之余,结合日常执法需要,利用休息时间开发设计了监管病区在押病患数据库、因地制宜设计了公安监管病区重大风险人员和在押病患分布两个电子提示系统、自主设计了在押病患康复操、国学广播电教系统,极大便利了日常执法执勤,提高了病区监管信息化应用水平。
和“康师傅”一样,每一位公安民警都把监管病区当成自己的家,把这一份职责当成为之奋斗的使命,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全力服务着基层执法、服务着一线实战。
在这里,不管是患慢性疾病人员、外伤康复阶段人员,还是吞食异物人员、手术后康复人员,都可以得到及时处置。
一年来,淮南公安监管病区收治各类病残违法犯罪嫌疑人361人,他们用心血和汗水,编织了一张无懈可击的“天网”,让“病、残、毒”违法犯罪嫌疑人员无处躲藏,让其持病逃避法律打击的幻想彻底破灭。
一幅“心锦旗”,倾情保障显人权
今年32岁的段孟君是淮南公安监管病区女子管教,她用尊重之心、坦诚之心、关爱之心、挽救之心面对女性在押病患,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与爱心重新点燃她们的希望之火。
戴某因贩卖毒品被刑拘后,因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抑郁症等多种疾病,收治于公安监管病区。收治当晚戴某自述患有抑郁症,晚上没吃药。按照规定需要经过相应检查确诊后方可对症治疗。
已经下班回家的段孟君得知情况后,立即通过办案单位联系其家属了解病情,放下嗷嗷待哺的孩子,连夜至第四人民医院调取既往病例,耐心开导劝解情绪不稳定的戴某,为戴某的安全管理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
事后,戴某家属专门送上锦旗……
在严格管理、规范管理的基础上,看护大队用人性化执法一点一滴地融化着在押病患冰冷的心,用真心的付出,让在押病患切实感受到了来自政府、社会的亲情关怀,向社会展现了淮南监管的法治和文明。
截至2018年底,淮南公安局监管病区共收治各类病残毒违法犯罪嫌疑361人,出院333人,进行内窥镜取异物手术23人次,外科手术43人次,取出钢针等异物超过一百枚,有效解决了“病、残、毒”被监管人员收押收治难题,违法犯罪嫌疑人“抓了放,放了乱”的恶性循环从此成为历史。(记者 柏松 编辑 汤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