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首页 > 第二届“打响文化资源牌”之淮南历史文化撷英征文 > 黑泥沟轶事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黑泥沟轶事
【字体: 】 发布时间:2018/12/19 10:03:57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黑泥沟名不见省市舆图;然而,淮河上下、十里八乡的,几乎没人不知晓。它往日的怆伤、悲壮的故事及其沧桑巨变,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黑泥沟在淮河南岸、寿县涧沟镇西北边,十五里长菱角嘴的西头。淮河在这里向东北捌了个弯,上游来水,它首当其冲,十分险要。解放前,地方当局应付局面,糊弄百姓,每到冬春也派民夫到那里打坝子修堤。可是从来未弄出像样的堤坝来,夏季黄淮洪流来到,一触即溃,洪水泛滥,菱角大地顿成汪洋泽国。连年闹水灾,民不聊生,许多人家背乡离井,四处逃荒要饭。

黑泥沟地处风口浪尖,是淮上一处要隘。这里不止一次发生过战事。清朝时,黑泥沟有民团把守。叛匪苗霈林陷寿州,奸杀抢掠,无恶不作,屠杀上千人。同治年间,苗匪从正阳关,沿淮河南岸东进,图谋再略寿州,行至黑泥沟被民团堵住。双方使用大刀长矛撕杀了一天一夜,死伤百多人。早年听祖父(1872年生人)说,高祖父当年帮地主家打长工,被派去黑泥沟堵“苗子”,打仗被劈掉半边脸,负伤回村,东家为富不仁,不准他进门,不几天便悲惨地死去。穷乡亲用块旧门板一条破草席把他埋了。那一仗,苗霈林受阻退去,流窜到蒙城,被清军击败后,为太平天国陈玉成旧部杀掉。那一仗,让寿州人免遭又一次浩劫。

抗日战争时期,黑泥沟建有砖石碉堡一座,驻守一排官兵,三个班十天一轮防。一九四三年农历三、四月间,日本侵略军沿淮河向西窜犯。一天上午,两艘日军汽艇大摇大摆地游弋到黑泥沟附近水面,碉堡内守军一见怒火中烧,立即开火射击,击沉一艘,另一艘掉头就逃。中午,一架日机飞临黑泥沟,疯狂轰炸;傍晚,一艘满载日军的舰船逼近黑泥沟,向碉堡方向开火,守堡战士毫不畏惧,予以坚决还击,毙伤日军数人。日军不知虚实,不敢登岸。敌我激战,枪炮声响彻淮河两岸,相持到深夜。翌日凌晨。日机又来轰炸,投下重型炸弹,几声巨响,火光照亮夜空,守军十二名战士不幸与碉堡同归于尽,壮烈殉国。他们被誉为“黑泥沟抗日十二英烈”。他们死的光荣,抗击数倍于己的敌人,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大长了国人的志气。

新中国成立不到百日,党中央即着手治理淮河,毛主席号召并特书“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一九四九年岁末、一九五零年初始,百万治淮民工大军在淮河岸边安营扎寨。冒严寒,踏冰雪,用双手双脚两肩膀,使铁锹柳筐手推车,将亿万立方泥土搬家,筑起数百里长堤;随之,黑泥沟大坝横亘,壁垒森严,成为防洪抗洪的坚固屏障,守护着古城以西广袤大地。半个多世纪以来,菱角南湖北湾连同城西湖,良田万顷,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而今,那里人民信心满怀,迈进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为建设美丽富饶的新农村而努力奋斗谱新篇。(胡占昆)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