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孩提时便耳熟能详的古诗,其中真意,我们每个人必能体会。推动“舌尖上的文明”,几年前曾掀起一股餐桌新风,即“光盘行动”,而所谓光盘,就是吃光你盘子中的食物,《淮南文明18条》第七条写着“不剩菜、不剩饭”。
每逢聚会,必有餐叙。美味佳肴,直逼胃蕾。有道是,未尝不可!然而现实情况存在着另一面,那就是,宴会过后,满桌的剩菜剩饭,有些菜肴,甚至没有动筷子,就被丢弃。这种现象不得不令人错愕。
吃喝浪费问题在上世纪80年代遭遇过热议,2012年上映的电影《一九四二》中描绘的旧社会的饥荒引人反思。回溯往昔,饥饿感与许多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就算今天,在脱贫攻坚战中发现,少数偏远山区的居民,粮食依旧匮乏,食物依然单调,营养可能不足。而中国农业大学的统计数据曾表明,我国消费者仅在中等规模以上餐馆的餐饮消费中,每年最少倒掉约2亿人一年的食物或口粮。
2012年全国两会上,有人大代表曾建议国家制定相关法律,制止、防范和惩处浪费行为。应当说,近几年来整个社会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氛围大大增强。党和国家领导人不止一次发表讲话,让公众、企业和政府都来参与“光盘行动”,做“光盘族”。媒体进行了大量的、甚至是连篇累牍的报道,形成了不错的舆论环境。社会各界也纷纷响应,加强教育引导,特别是各级各类学校、饭店宾馆纷纷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浪费粮食的现象出现。
不过,就目前状况而言,不管是思想观念还是现实态势,我们离“光盘行动”的理想境界可能还有一些差距。比如,如今淮南的少数餐饮店,“光盘行动”提示牌哪里去了?一些学校的食堂里,吃不完的饭菜有否白白倒掉?自助餐厅里,盘子里堆满了的食物是否吃完?诸多“舌尖上的浪费”有可能回潮的迹象还必须时时警惕。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为“面子”铺张浪费的饮食习惯需得改变,而制度,也需要为过度公款吃喝筑起“防火墙”。说到底,“光盘行动”贵在持续行动,“光盘行动”的微言大义需要进课本、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进场所,抓住不放,久久为功,润物无声,入脑入心。唯有如此,“光盘行动”的梦想才能真正照进现实。(张昌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