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习惯于用窗子比喻能够反映或展示精神上、物质上各种现象或状况的地方。如,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交通运输部门是社会文明的窗口等。其实,通过住房窗子的变化,能够真切地看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社会的进步,祖国的繁荣,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
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各家各户住的都是低矮昏暗的茅草房。那时候,经济贫困,物质匮乏,虽然建房的很多材料,像土坯、芦苇、麦草等,可以就地取材,不需要花太多的钱,但还是有很多材料,买不起或不好买。所以,人们建房时,在必备的材料备齐之后,附属材料往往就能省则省,能替代就替代了。
比如窗子。因为木料、钢筋、玻璃等材料在当时还算稀罕物;又由于泥墙墙体重,支撑力不强,所以,每家的窗户留得都很小,而且形状和用料五花八门。有墙上直接留个方形或圆形的孔洞的;有在墙上立几块土坯,中间隔出些空隙的;有在方形墙洞中间撑几根竹片或木棍的;有用废旧的架车轱辘直接嵌在墙上的……
窗子小不说,还只有前墙有,后墙还不留窗。一是因为房间面积小,床只能紧贴后墙放,不方便留窗;二是因为屋后一般建厕所和猪圈,也不适合留窗。所以,房间的通风透光条件就非常差。而且到了冬季,为了屋里暖和,窗子还要用硬纸板、塑料布,甚至是稻草等堵起来,窗子也基本失去了作用。
所以,那时一到放学,只要不下雨不下雪,孩子们都搬个凳子在门外写作业,形成了一道特殊的“风景”。而一到冬天,很多孩子手都会生冻疮。
记得那年高考前一周,学校停课了,老师让我们回家复习。正值麦收农忙季节,父母忙得跟陀螺似的。我自然不能无视父亲的辛苦,冷血地在家看书。可母亲不让我下地干活。她说,收庄稼早一天晚一天没什么,高考可是一辈子的大事,不能耽误了。没办法,我只能怀着愧疚的心情留在家里看书。可问题出现了。
我家的草房本就矮小,窗子就是一个不到半平米的方洞。由于年久失修,墙体变形开裂,窗子也走了形。父亲便用几根木桩撑着窗户,这样,窗子的透光效果就更差了。虽然外面阳光普照,屋内却跟黄昏似的,不开灯根本看不见字;可一开灯,我就有一种深深的负罪感。因为,本来,父母在骄阳下辛苦地劳动,我在家里看书,就够让我心里不安的了,怎么还舍得浪费电?可我又不愿意在堂屋或外面看书。我怕别人看到说我不孝顺,而且也怕万一考不上,成为别人的笑柄。也更怕别人嘲笑我父母。因为我家缺乏劳力,一直是“冒钱”户。早就有人笑话我父母:“想让儿女站柜台呢,累死穷死都不亏”。所以,那次,我只在家看了一天书,就坚决要下地干活了。从此,我对大窗子的渴望也更强烈。
后来经济渐渐好了,我家拆除了草房,翻盖了瓦房。安装了带钢筋窗棂的木窗,屋里比草房亮堂多了。也不用风吹日晒地在屋外写作业了。再后来,瓦房又翻盖成了平房,窗子也更大了。窗框用的是铝合金材料,美观大方;窗上安装了透明玻璃,既透光又挡风。窗子为推拉窗,前后通透,开关方便。还装上了漂亮的窗帘。每天晨起,拉开窗帘,打开窗子,清新的风吹进来;明亮的阳光照进来。那一刻,就是我一天好心情的开始。
参加工作以后,我又在城里买了楼房,那窗子就更多更大了。阳台、卧室、卫生间、书房、厨房,每一间房都有明亮的窗子,屋子里没有任何光的死角。特别是阳台的落地窗;卧室里带窗台的飘窗,最让我喜欢。我喜欢站在阳台上看外面的世界,感受城市的发展变化。在卧室的飘窗上,养着我喜欢花草。四季、晨昏,抬眼之间,有青翠欲滴的绿和姹紫嫣红的艳悦目;一呼一吸之中,有清新淡雅和浓郁扑鼻的香沁人心脾,也算是一种精致的生活了。
业余时间,我喜欢读书、写作。闲暇时光,或坐在电脑桌前,或窝在松软的沙发里,或躺在舒适的床上,握笔、捧读,是何等的自由和畅快。似乎窗子明亮了,我的心也明亮了。
真的,窗子的变化,展现的是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巨大成就。我们怎能不为改革开放喝彩!(武 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