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首页 > 兴淮方略 > 迎接中国农民丰收节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迎接中国农民丰收节
【字体: 】 发布时间:2018/7/5 11:17:41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唱响节气歌 端出美豆腐
迎接中国农民丰收节

自2018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党中央、国务院这一重大决定,就像和煦春风,吹绿了我国亿万农民的心田。

中华民族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是,在信息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推进的今天,人们对传统农耕文化的记忆,尤其对于年轻的青少年一代来说正在淡化。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作为一个鲜明的文化符号,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不仅有助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悠久厚重,推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融合,而且,也可以丰富广大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展示新时代新农民的精神风貌,让人们在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的节庆活动中,释放情感,寻找归属,点燃人们对那座山、那方水、那块田精神寄托的家国情怀。

“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对于我们淮南人来说,是党中央、国务院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给我们全市农业、农村、农民带来的惊喜万分的福音。

因为,“中国农民丰收节”的举办日,定在每年的9月23日农历秋分时节,这是把这个重要节日与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二十四节气”,诞生在《淮南子》这座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宝库之中。这是一颗光耀古今,并被国际天文气象学界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的科技之星。把“二十四节气”中“八九菊黄蟹儿肥,风和气爽丹桂香”的农历秋分,提升至国家生活的重要时刻,把这一绵延数千年的中国农耕文明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能不令淮南人惊喜万分吗?

又因为,淮南曾经于1992年开始,举办过二十届闻名中外的“中国豆腐文化节”。这是在全国较早举办的农业物产性文化节庆,带有弘扬中华农耕文明,维护豆腐文化遗产;庆春华秋实,祝国泰民安的文化特质。所以,我市应该抓住我国首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中国农民丰收节”这个契机,申报举办具有淮南农业特色的“安徽·淮南豆腐文化旅游节”,让淮南既往的节庆浴火重生,这不正是淮南人期盼已久的吗?

为此,笔者有以下四点看法:

一是,申报举办“安徽·淮南豆腐文化旅游节”,既彰显了淮南作为豆腐发源地唯一独特性的地域特色,传承和升华了既往节庆,又结合了淮南的豆腐文化、民俗文化、农时农事,重新燃起淮南城乡百姓对欢乐节庆的热望,主题鲜明,时代感强,符合国家倡导的“坚持因地制宜办节日”的精神。

二是,申报举办“安徽·淮南豆腐文化旅游节”,以农民为本、民俗为根、文化为魂、旅游为核,让那些农业行业性协会、农业企业和农民企业家走向前台主办节庆,组织开展好乡村农民庆丰收、成果展示晒丰收、社会各界话丰收、全民参与享丰收、电商促销助丰收等城乡居民喜闻乐见的活动,符合国家倡导的“坚持农民主体办节日”的精神。

三是,申报举办“安徽·淮南豆腐文化旅游节”,展示乡村风土人情和新农村新气象,节俭朴素去奢华,欢庆热烈呈精彩。重点凸显豆腐发源地办节的地域性、物产性、文化性、娱乐性、旅游性和商贸性,重塑“安徽·淮南豆腐文化旅游节”新形象,符合国家倡导的“坚持节俭热烈办节日”的精神。

四是,申报举办“安徽·淮南豆腐文化旅游节”,以豆腐文化为媒,农家游乐为线,城市农村互动,农贸商贸结合,重新吸引国内外豆制品业界以及专家学者们对淮南豆腐发源地的向往和眷顾。让市内外、全社会都感受到农民丰收节日的快乐,符合国家倡导的“坚持开放搞活办节日”的精神。

秋分节气,正是收获果实与播种希望的时节。当二十四节气的诞生和豆腐的发源与国家颁布的“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样有机缘的时候,淮南,何不唱响节气歌,端出美豆腐,迎接“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到来!(张纯林)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