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首页 > 扶贫人 扶贫事 > 小小草绳“编织”厚实“脱贫路”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小小草绳“编织”厚实“脱贫路”
【字体: 】 发布时间:2018/6/4 8:54:49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刘楼村是凤台县钱庙乡的贫困村,黄振英曾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但是现在,黄振英和老伴的心里却充满了希望,脸庞上洋溢着明媚的笑容。而这一切,都源于家中的一台草绳机和随意摆放着的稻草。

“儿子、儿媳在外打工,家里只有俺们老两口带着上学的小孙女,靠着家里的10亩地过活。要说不苦肯定是假的。现在好了,村里给俺家配了一台草绳机,用废弃的稻草编草绳卖,一年大概能增加四五千元的收入。稻秸秆不用烧了,还保护了环境。一举两得,多好!”念起自家的“脱贫经”,黄振英乐得合不拢嘴。

刘楼村以种植水稻为主,黄振英家也不例外。单一的种植结构极大地限制了土地的产出效益。虽然儿子在外打工,但二老也深知孩子外出创业的不易,从不主动给孩子添加负担。因此,黄振英家老的老、小的小,又没有其它收入,日子清闲又清苦。黄振英告诉记者:“以前,俺们收割完稻子后,都是将稻草直接在地里点火烧掉。后来,不允许烧了,俺家也没有劳动力,只好堆在田埂上,时间一长,既影响下地干活、还散发出难闻的气味,大家干着急却没什么好办法。”

据了解,刘楼村有不少和黄振英家情况相似的贫困户,留守人员不是老弱就是病残,没有技术、没有资金、没有劳力,还地处偏远,想要脱贫谈何容易。村干部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去年,国家实施了秸秆综合利用提升项目,出台了各种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政策,种植的土地每年每亩能拿到秸秆综合利用补助资金60元。刘楼村村支两委的干部们也“开动了脑筋”,结合实际,反复调研,合计出了一个可行的办法:引进一家稻草绳编织厂,实施稻草绳加工,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产销联动。村两委根据贫困户的意愿,利用国家民生工程政策和资金,为村里26户贫困户每户免费发放一台草绳机,分两批进行了免费培训,使每户贫困户都能掌握操作技术,通过加工草绳增收脱贫。草绳加工简单易学、劳动强度不大,时间上自由灵活,在自己家里就能干,非常适合留守妇女和老人。

“以前农闲时在家没事做,现在来编织稻草绳和草帘等,既能照顾家,还能增加收入。俺自己家近10亩地的稻草,通过自己编织稻草绳卖给厂里,一盘能卖7元钱,一年就能增加四五千元的收入。”黄振英乐呵呵地说,“目前,俺们村有40多人在编织草绳,‘吃闲饭’的人成了搓绳赚钱、变废为宝的主力军。”

废秸秆也能生金。在刘楼村,过去没人要的废秸秆,经过民生工程的实施推广,变成了抢手货,许多人家自家的稻秸秆已经不够用了,出现了购买稻秸秆的情况。这一举措也吸引了刘楼村周边的很多村民。今年,钱庙乡计划继续购买草绳机,免费发放给更多的贫困户。

“现在,俺老伴也准备报名参加免费技能培训,在俺忙的时候,他来编织草绳。”黄振英的话语中满是希望与骄傲。

国家实施的秸秆综合利用提升,解决了农作物秸秆的出路问题,让刘楼村的“留守部队”,实现了在家门口打工增收的梦想!

(记者 贾静 编辑 汤宁)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