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首页 > 第二届“打响文化资源牌”之淮南历史文化撷英征文 > 锣鼓咚锵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锣鼓咚锵
【字体: 】 发布时间:2018/5/21 9:19:38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苍茫淮水,神秀淮山,风烟楚都,荜露楚风。锦绣河山的自然造化,万古千秋的历史积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寿县蕴育出古老幽深而又充满动感的奇特文化景观,诞生了多姿多彩的地域民间艺术瑰宝。

寿州锣鼓,是众多民间艺术奇葩中的傲雪红梅,以其独树一帜、卓而不群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在八公山下、淝水之滨、安丰塘畔,演绎着悲喜相交、忧乐相伴、苦甜相依的风雨人生和时代大戏。

寿州锣鼓源远流长,积厚流光。锣鼓,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四千多年前的“鼍(tuó,音驮)鼓”,公元前16世纪甲骨文中大同小异的35种“鼓”字,以及汉代的铜锣,魏晋时期的铜钹,都足以佐证其悠久的历史。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淑人君子,怀允不忘”的记载。

寿州锣鼓,是从楚音乐中发展演变而来的艺术形式。寿县,战国时为楚地,《史记·楚世家》记载:“(考烈王》二十二年,与诸侯共伐秦,不利而去。楚东徙都寿春,命曰郢。”在寿春为都十八年期间,楚国的音乐艺术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动人景象,《楚辞·招魂》中描述:“肴馐未通,女乐罗些。陈钟按鼓,造新歌些。”在楚国众多的乐器中,锣鼓占有重要地位,仅鼓就有悬鼓、手鼓、木鹿鼓3大类,广泛用于军事对垒、宫廷宴饮、外交礼仪、祭祀诸神等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自古就是音乐之乡的楚国,先民们能歌善吟、崇尚艺术的楚地风尚代代相袭,千百年来一直伴随和影响着楚国后裔的生活。寿州锣鼓,是中国上古文明之花楚文化积淀的历史产物,也是楚国音乐艺术的一大文化遗存。

寿州锣鼓出神入化,技艺超群。寿州锣鼓,带着楚文化的显著特征和留风遗韵一路走来,经过千百年来的承风希旨、化铁为金,这朵生长在古寿州大地上的艺术奇葩枯木逢春,重现生机,逐步形成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演特色。

寿州锣鼓演奏的乐器有钢锣、大筛锣、大小钹、中鼓等,主奏乐器为锣和鼓。演奏乐谱综合了江淮地区传统的“十八番”、“花鼓歌”、“凤凰三点头”、“兔子扒窝”、“长流水”、“大小绞丝”、“双绞丝”、“小五番”等锣鼓乐谱的精华。所使用的主锣体积小、但厚重,音频与其他铜器有明显区别,打击时如同敲击空缸发出独特的声音,因而称之为“钢锣”。“钢锣”演奏时,声音洪亮、清脆,穿透力强,声播数里,具有情如烈焰、激昂悠扬、扣人心弦、令人沉醉的楚乐特质,在沿淮地区一枝独秀。

寿州锣鼓演奏时的指挥形式也别具一格。北方锣鼓多以旗手为指挥,寿州锣鼓则以钢锣、沙锣为首轮流指挥,再辅以鼓手、锣手交替指挥,配合默契,水乳交融,错落有致,浑然一体。寿州锣鼓既有我国南方锣鼓节奏舒缓、音色柔和的特点,又有北方锣鼓热烈活泼、粗犷豪放的特性。简单的节奏与丰富的曲牌,形成深邃的简约,演绎和传递着百卉千葩、包罗万象的艺术内涵,被誉为“会说话的锣鼓”。

寿州锣鼓兼容并包,掇菁撷华。寿州锣鼓的崛起,与中国锣鼓的兴盛有着最直接的关系。锣鼓造价低廉、节奏激越,给了民间舞蹈艺人以生存的凭借和艺术实践的依托。锣鼓的声响宏大,便于掌握,给了平民百姓和民间艺人以抒发情感的机缘。寿州锣鼓的表现手段和艺术特色,真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风貌和精神面貌,是艺术美和生活美的完美结合。

寿县民间艺术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传承,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锣鼓文化和民间艺术。锣鼓表现力极强,被称之为“群音之长”、“八音之领袖”。近年来,寿县在鸟语花香、清风徐来的文化生态中,积极探索寿州锣鼓与正阳关肘阁抬阁、龙灯、民俗表演等其他民间艺术的组合、兼容和共享的艺术结合之路。

寿州锣鼓薪火相传,腾蛟起凤。锣鼓,是寿县历史上延展最为广阔的乐器,有“无鼓不成乐”、“民间无乐不锣鼓”之说,具有深厚的基础性和广泛的群众性。寿州锣鼓,是俗文化和雅文化完美结合的产物,也是艺术领域与非艺术领域交相互动的成果,具有独特的文化个性和无穷的艺术魅力,成为古城寿县璀璨夺目、光芒四射的一大文化品牌。寿州锣鼓这朵民间艺术奇葩,深深扎根于民间音乐沃土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社会精神效应。

寿州锣鼓的传承发展,需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近年来,寿县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积极构建民间文化艺术保护体系,通过设立项目名录、保护项目传承人、加快人才培养、加大资金投入等方式,全力开展创作、提升、展示、培训、交流等活动,推进寿州锣鼓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使寿州锣鼓这一代表性的民间文化艺术得到有效保护。目前,寿州锣鼓已形成罗西林、宋廷献等三大鼓乐谱系,现有省级传承人2名,市县级传承人30多人,锣鼓队70多支,成员2000多人,成为活跃城乡群众文化生活的一支“文艺轻骑兵。”

2006年,寿州锣鼓列入安徽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录,展示的舞台更为广阔,“走出去”的步伐更快。近年来,寿州锣鼓南下北上,东奔西走,先后参加央视“心连心艺术团”、欢乐中国行、中国农民歌会等20多场国字号大型演出,分别在“远中杯”全国鼓王邀请赛、第八届中国民间艺术节等全国性大赛中,斩获“最佳鼓王奖”、“山花奖”等各类奖项10多个。2017年10月,寿州锣鼓作为安徽省唯一代表队,参加在陕西省洛川县举办的“我们的节日·喜迎十九大·全国优秀民间欢庆锣鼓展演”活动。寿州锣已走出安徽,走向全国。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寿州锣鼓以强劲刚烈的鼓点,酣畅淋漓的鼓姿,如万马奔腾,呼啸而来,似春雷滚滚,震耳欲聋。痛苦和欢乐,现实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曼妙的动作和激越的鼓点中,旋转、凝聚、升华,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激情澎湃地回荡在寿州深邃旷远的古老大地上。

寿州锣鼓这朵民间艺术奇葩,几千年来一直伴随着寿县的文明史而隆隆作响。如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前所未有的发展形势,预示着明天更加灿烂辉煌,寿州锣鼓一定会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敲得更响。

(楚仁君)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