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和煦,春风拂面。4月19日下午1时许,谢家集区孤堆回族乡孤堆村村民黄友永像往常一样,吃完午饭后休息了一会,便换上工作服,向离家只有几分钟路程的淮南市好顺精米厂走去。
到了厂里,黄友永一边和工友们热情地打着招呼,一边查看设备、调配人员、操作机器,熟练地开始了下午的工作。
一番忙碌之后,利用休息时间,黄友永陪着记者开始在厂里一边参观一边查看,有工友操作不熟练的时候,黄友永就过去指点一下。
黄友永告诉记者说,他是2017年脱贫的贫困户,这些年在乡党委、政府和村里的帮助鼓励下,不仅给他在家门口介绍了一份工作,平均一个月2000多元工资,而且他还享受到了多项脱贫政策,去年一年他的收入有4.5万余元。说起脱贫后的生活,黄友永黝黑的脸上堆满了幸福的笑容。
“老黄在我们这干了好几年了,不但机器操作技术好,还能帮着我们搞搞管理。能干,也能吃苦,人缘很好,厂里的工人们都喜欢他。”提起黄友永,米厂的负责人李多顺竖起大拇指说:“都住在一个村子里,乡里乡亲的,他家以前有些困难,家庭收入全靠他一个人种点庄稼。现在虽然条件比以前好了,但平时家里如果有什么事,或者碰上农忙的时候,我们还是会对他照顾一些的。”
“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党和政府给我送来了关心、鼓励和好的政策,帮助我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聊着聊着,原本还有些拘谨的黄友永逐渐打开了话匣子,和记者讲述了他家的脱贫故事。
记者在黄友永的讲述中了解到,今年48岁的黄友永,是一个老实本分的庄稼汉,妻子有些残疾,平时只能做点简单的家务。两个女儿,一个在外地学技术,一个正在上小学,以前家里的经济收入主要依靠种4亩田地。随着两个女儿的年龄增长,家庭开销也逐渐增大,重担全压在了他一个人的肩膀上,生活捉襟见肘。正当黄友永为家庭生活困难发愁的时候,国家吹响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角。2014年,黄友永家被纳入贫困户建档立卡,享受了低保政策,免去了新农合个人自筹部分,两女户计生奖励、残疾人各类补贴到位,原本破旧的危房也进行了改造,再加上小额信贷、收割机分红、蔬菜大棚分红、光伏扶贫等等,黄友永一家的生活逐渐好了起来。
“摆脱贫困,过上好生活,咱还是要自力更生,总不能光想着靠党和政府的帮助,自己什么都不做吧。”黄友永告诉记者:“现在小女儿正在上小学,虽然脱贫了,但还能继续享受教育扶贫等各项政策。大女儿正在芜湖努力学技术,学成后有了手艺就好找工作了,以后家里的收入会越来越多,生活也会越来越美好。”
“脱贫攻坚,贫困户要主动摒弃‘等、要、靠’思想,要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才能够真正脱贫致富。”孤堆村党支部副书记许家余告诉记者:“黄友永能成功脱贫,除政府帮助外,最重要的还是要依靠他自己,是他自己的辛勤劳动开启了自己的幸福生活。”
(通讯员 柏发涛 记者 苏强 编辑 汤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