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打赢脱贫攻坚战 > 贫困村走出知名种养殖能手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让“春申号”驶向更富文化认同的未
 跨越国界的“生命种子”,传递大爱
 协同创新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贫困村走出知名种养殖能手
【字体: 】 发布时间:2017/11/10 9:26:41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走进潘集区平圩镇林场村,几排光伏电站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稻鳅”、“稻鳖”生态示范养殖基地一派繁忙。在这个计划今年出列的贫困村,不仅特色产业发展取得了可喜成效,更是走出了一名全国知名的种养殖能手段宗兆。

贫困村大都是资源、条件、基础较差的村,想摆脱真正的贫困,可以说难度很大。2014年,扶贫工作队入驻林场村以来,在全面推进扶贫工作、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全力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积极倡导村民发展特色产业。

村民段宗兆近几年一直在从事“稻鳅”养殖实践探索,经过反复实践,他现已摸索出稻田养泥鳅的成功经验及种苗繁育技术。2016年,段宗兆一次性从村里流转了一百亩土地,结合林场村生态农业发展长期规划,以“稻渔共生、绿色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理念,生产绿色大米、蔬菜、仿野生泥鳅等农产品,实现了种苗繁育、泥鳅养殖及销售一体化,蔬果种植、稻田养鳅立体化,每年可亩产水稻500公斤、泥鳅750公斤、蔬果150公斤,亩均产值过万元,较传统产业实现了大飞跃。预计2017年,可实现纯收入80万元。

该特色产业的发展,极大地激发了当地群众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兴趣,激活了当地农业产业转型的新思路,吸引了很多当地农户前来参观,一大批外地企业、农户也慕名前来实地考察,各级农业部门多次组织农民和种养殖大户前来参观学习,很多农户积极要求与其建立合作关系。

同村村民孔祥友就是最得实惠的一例。今年6月份,在段宗兆的示范带动下,孔祥友也尝试搞了6亩地养泥鳅,一开始段宗兆就告诉他不要施肥,在七八月份水稻集中出现病虫害的时候,孔祥友急的背起药桶正准备作业,段宗兆专门进行了技术指导——“泥鳅捉虫”,2亩地的稻子一滴药没用,稻子竟然一点没坏,长势喜人!孔祥友算了一笔账:传统的稻子市场价约2.6元/公斤,不打农药、不施肥的生态稻子14元/公斤,市场供不应求,这样一算,每亩地可实现收入6000元,是原来传统种植的5倍。“我们以后要在段宗兆带动下共同发展、共同致富!”这样的想法在林场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热议。

(通讯员 聂宏伟 编辑 汤宁)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