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我们就把草莓种苗移到了大棚里,现在苗长得很好。”在大通区孔店乡欢灯村贫困户郑桂林家的草莓种植大棚里,郑桂林67岁的老父亲正和他一起,对草莓苗进行滴管、清除老叶、喷施农药管理,一排排草莓苗长势喜人。“9月份村里就专门请了专家来给我们讲解种植技术,这次我们把底肥施得足,苗也长得更壮。”郑桂林告诉记者,一亩地的草莓大棚好好管理,能接3茬果子,一年能增加1万多元的收入。
郑桂林和妻子都身患残疾,没有什么劳动能力,平时家里的农活就靠父亲和乡村四邻帮忙干,两个女儿都在上小学,前几年生活特别困难,“因为穷,因为残疾,我比别人品尝了更多人生的艰辛,也更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现在我们家也能做到不愁吃不愁穿了,日子真是越过越好!”想到这几年生活的变化,郑桂林特别激动,“真要感谢国家的好政策!”与他交谈,你看不到任何颓废、消极的情绪,他总是忙忙碌碌,笑容满面。
从草莓大棚往郑桂林家居住的两间平房处走,远远地我们就看到屋顶的白色太阳能光伏设备,“这个光伏设备都是政府投资建的,收益归我们农户,前段时间我家还拿到370块钱的分红。”郑桂林开心地说,他和爱人都是二级残疾,虽然经常要看病拿药,但是国家补助的多,自己花销也不大。他们现在一年能领到农村低保,残疾人补助资金,还有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等各项扶助资金超过19000元。
中午时分,患有腿部残疾的张小兰拄着一根拐棍在厨房里忙碌着做午饭,看着刚从学校放学回来的女儿,她充满期盼地说:“希望她们好好学习,多掌握知识和技术,我们一家要靠自己奋斗过上更幸福的生活。”让他们两口子感到幸运的是,他们有两个健康的女儿,现在孔店小学上学,学杂费全免,学习也很努力。
“他家是因残致贫,劳动能力有限,造血功能相对较差。”市老干部局驻村扶贫工作队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现在有政策兜底,群众生活明显改善,村里的脱贫户也越来越多。“但是我们考虑要想使贫困户脱贫更加稳固,特别是一些因为种种原因不够贫困户条件,但是家里生活还是相对比较困难的,更是要通过大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村集体收入,补足政策短板,从而把脱贫攻坚大网的最末端织得更加紧密。”
走进欢灯村村部大院,两排粉刷一新的小平房前挂上了“欢灯村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的标牌,门口工作人员正在安装细密的铁笼设备,“这是我们新进的兔笼,一个大笼子有三层高。” 正在一边忙碌的欢灯村村委主任郑义学说,村支两委中5位党员集资2万元成立了合作社,合作社下设商贸流通中心和特种兔业养殖中心,其中特种兔养殖时间短,收入高,他们新采购的1000只种兔已在运输途中,过几天就可以到村并进行养殖了。“我们合作社先行先试,产生效益后,一半归集体经济所有,而且会给村民免费提供种兔和技术支持,促进群众增收。”
在合作社商贸流通中心的仓库里,记者看到囤积了一些从当地收购的“土产品”——大米、豆角及时令蔬菜等。原来这是欢灯村联合市邮政公司‘邮乐购’电商品牌,打造了‘邮乐购’电子商务乡村站点。正在搬运产品的一位村民说,以后我们这周边的村民都可以通过这个站点把农产品销往全国了,物流费用政府还有补贴,种植的产品都有销路了,收入自然就增加了。
“欢灯村‘邮乐购’电商平台项目利用中央和省、市扶贫资金建设的。”市老干部局驻村扶贫工作队负责人介绍说,今后该项目除了可以直接为村民增加收入,还可以通过运行中获得的利润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发展村公益事业。
(记者 何婷婷 编辑 汤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