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首页 > “诗情画意·喜庆十九大”文学作品征文 > 保义:崛起在寿州之南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保义:崛起在寿州之南
【字体: 】 发布时间:2017/10/23 10:51:55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一个地方和一个人的命运往往有惊人的相似,起起落落,跌跌宕宕,有的地方由盛转向衰落,有的地方由名不见经传而一举成为繁华之地。寿县之南的保义镇,就是这么一个有过曾经辉煌现如今正在谋求新一轮崛起的地方。

“寿州以南小南海,保义集是晒网滩,比寿州山还高三尺三”。

说到保义镇,不能不说到古韵悠悠的保义老街。在老人们眉飞色舞的叙述中,在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中,保义老街是那么厚重,它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和情结。

保义兴于明而繁荣于清和民国,盛于新中国成立。按照保义人口口相传的说法和保义张洪夏常黄等大户族谱记载,保义绝大多数人口都是明代移民而来。

张洪夏常黄五户始祖迁徙保义后,为了互相照应保证五大户之间的义气,给保义起了一个很好的名字,并且建造了具有宗教意义的“五户庵”即“五谷寺”(现已倾圮)。为了祈福,愿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五大户还在每年“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舞龙,祈求在距保义不远处的安丰塘里的龙王保佑人们幸福安康。

抗日战争爆发,是中华民族的一场空前劫难。1940年春,日本鬼子第三次攻陷寿州城,国民党寿县政府南迁保义。危难之中的县府和相关部门进驻在五谷寺内。这时,保义开始繁华起来。老街给保义人平添了许多挥之不去的记忆。

保义老街呈南北走向,与1936年国民政府修建的寿(县)——六(安)公路平行。老街是用青石板铺成,古色古香。南北都有栅栏门。每到夜晚,栅栏门关闭,一些闲杂人员就进不了老街,起到了一定的防止匪患作用。

保义老街米店、当铺、饭店、澡堂、公馆林立。张洪夏常黄五户均有公馆。公馆与现在的会所的作用相似,但也可以提供给外地来人住宿。最有名的公馆是常持青(维勋)公馆,他叔父常藩侯系辛亥元老,其本人当过两任寿县、凤台县长。还有夏徽斋家公馆也比较大,后来成为东风旅社。

更楼,是老街一景。保义老街本来地势就高,站在更楼之上,可以放眼东西南北来往的行人,居高临下,加上防守严密,五大户共同防御,土匪轻易不敢到保义老街造次。

保义老街最活跃的文化活动是“二月二”龙灯会。保义地处高岗,用水特别困难。五大户迁居保义后,建了五谷寺,每年的二月初二,都要举行龙灯会,祈雨祈福。届时,五龙欢腾,“晒网滩”上人头攒动,龙灯所到之处鞭炮齐鸣,经夜不息,欢乐直到次日初三逢集才恢复平静。

五谷寺也叫五户庵,位于老街东,是五大户户主讨论重大事情的地方。国民党寿县政府在五谷寺办公后,带动了保义各行各业的发展,当时就有金正阳(正阳关)银保义之说。还有“买不到的到保义,卖不完的到保义”的说法。解放后,五谷寺周边建筑成了供销合作社。五谷寺也变成了短暂的学校,虽然五谷寺已倒塌,但它成为了保义人最珍贵的记忆。

1949年1月底,随着寿县和平解放,寿县保义区人民政府在保义集成立。据张永久先生回忆,当时,保义区范围北起青莲南至谷贝东起瓦埠湖西至安丰塘,共17个乡,辖七万多人口。1958年始,举世瞩目的淠史行水利工程启动,接着,南山之水被引到素有“晒网滩”之称的保义镇,为了将水留住保义,在镇南修了一座节制闸。从此,保义告别了缺水的历史,经过半个世纪的奋斗,保义镇各项事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2010年过后,由于中央政策对农村的倾斜,保义镇迎来了新一轮发展契机。如今的保义水泥路畅通,交通便利,市场繁盛,各行各业蒸蒸日上、欣欣向荣。集镇乡村千盏路灯让“晒网滩”亮了起来。夜晚的街道灯火通明,女人们跳舞,男人们散步,孩子们嬉戏,到处是一派繁荣景象。我想,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新的保义会以更快的速度崛起在寿州之南!

(陈立松)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