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假期过后,到潘集架河杨集村刘明星种植食用菌合作社采摘葡萄的游客少了,合作社负责人刘明星盘算着将15亩葡萄园里剩余的葡萄采摘下来,酿成葡萄酒对外销售。他便挨个给合作社负担的村里10户贫困户打电话,让他们安排时间来“上班”。
“目前,我这合作社里主要的任务就是摘葡萄,15亩地里还有不少玫瑰香品种,经过几个月的酿制,过年前这些自家产的葡萄酒就能上市销售了。”刘明星可是村里远近闻名的“种植明星”,早年,他凭借一手食用菌种植技术,在当地迅速发家致富。随着产业越做越大,他开始试着种植葡萄。“今年虽然天气不好,葡萄产量和口感受影响,但甜度依然保持在20以上,价格也比去年翻了一番。”刘明星告诉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自己种植葡萄并非是“一时兴起”。他通过多次外出考察走访,发现培育食用菌的废料是葡萄树非常好的养料,于是自己便通过土地流转,扩大了合作社种植葡萄。他利用培育食用菌的废料加上玉米芯、麦麸、菜籽饼等原材料制作成“营养包”,通过发酵成为葡萄的养料,等年底葡萄树进行修枝打杈,修剪下来的枝条还可作为发菌的原料,田地里产出的东西一点也没浪费。“这循环经济让我尝到了甜头,不仅食用菌越卖越好,就连葡萄的口感也是十分甜美,每年只要葡萄成熟,我坐在家里就有上门来订货的外地客商,不少人慕名前来采摘,仅采摘这一项,合作社每年就要接待上千人次,收入在七八万元哩!”
合作社面积扩大了,可人手却不够。他便和村里商量,将村里10户贫困户引入到合作社工作,每月根据工种不同,给予1500元至2400元不等的工资,刘伟便是其中一人。刘伟身有残疾,干不了重活,还要供养两个正在读大学的孩子,一家人生活捉襟见肘。“在合作社里没有什么重活,就是给葡萄树修修枝叶,也不累,每月还有工资,这生活一下子好起来了,到了年底,我争取能甩掉贫困户的‘帽子’。”刘伟对此信心十足。
图:每到周末或者节假日合作社便能迎来不少前来采摘的市民
(记者 李舒韵 编辑 汤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