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杨,最近身体怎么样?”
“比以前好多了!自打拿起这锄头,这心里亮堂多了……”
日前,在潘集区贺疃镇杨池村的一处连片大棚里,记者见到了正埋头干活的杨荣昌。曾经,尿毒症的病痛让他几乎生无可恋;如今,那饱经沧桑的脸庞上闪动着希望的光彩。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既是贫困户的揪心之痛,也是党委政府的力之所向。而对于承受病痛折磨的杨荣昌来说,正是有了不向命运低头的那股劲,他才能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实现自我,给黯淡无光的人生注入了一股新的生命力。
曾经,杨荣昌也是村里人见人夸的“能干的小伙儿”,凭着自己的能力在外打工,有着一份不错的收入。妻子、儿子和他,一个温暖的小家,其乐融融。
就在他们的小家满怀希望迎接崭新人生的时候,一场命运的风暴向他们迎面扑来。2005年,杨荣昌患上了尿毒症。这对他一家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
2007年,杨荣昌做了换肾手术。之后,每月9000元的透析费用更是让他们不堪重负。突如其来的一场大病,花费了100多万元,不仅掏空了他们所有积蓄,还欠下了几十万元的外债。
看着家中捉襟见肘的生活,杨荣昌彷徨而又绝望,不知道前方的路在何方。几年下来,虽然生活一直很窘迫,但妻子、儿子的不离不弃和无怨无悔,在杨荣昌荒如沙漠的心里种下了一颗爱的种子。
2012年的一天,妻子从地里回来,顾不得休息正准备去做饭,却发现虽然简陋但却热腾腾的饭菜已经摆上了桌,厨房里一个身影还在忙碌着。一瞬间,热泪盈上了妻子的眼眶。她知道,她心目中那个坚强的丈夫又回来了。
“人啊,有了一份念想,活着才有劲!”回想起当年的事儿,杨荣昌很庆幸自己走出了人生路上的“死胡同”。早年,他就有种植酥瓜的经验,所以,他决定从自己熟悉的领域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
为了提高酥瓜种植技术,杨荣昌多方求教,在身体允许的条件下,不厌其烦的学习、试验。功夫不负有心人,杨荣昌种出的酥瓜似乎总是多了那么一份甘甜和香脆。别人的酥瓜每斤1.5元,他的酥瓜能卖到2.5元。酥瓜种植面积也从2亩逐渐增加到3亩、6亩。
2016年,杨荣昌通过流转土地,种植酥瓜达到20亩,并带动了14户贫困户共同走上脱贫路。各级政府也为他送来了帮扶的“及时雨”:为杨荣昌提供无息贷款5万元;每带动一户贫困户补助8000元,共带动14户,补助11万元;自建的大棚,政府补助1万元……
有了政府给予的帮助,杨荣昌的酥瓜种植取得了成功。但是由于上市略晚,酥瓜市场进入饱和期,销售成了问题。镇里的领导在接受采访时,在电视上为他宣传酥瓜,拓展销路。镇里的工作人员,和他一起将酥瓜拉到市区卖。镇里的工作人员丁晓东,更是每天回家时,都会开着自己的车,拉着杨荣昌的酥瓜,开往酥瓜销售点……
在杨荣昌家的小院里,细数着点点滴滴,他的话语里满是感动。大家伙的帮助,唤起了他的热情,更唤起了他的希望……
杨荣昌鼓起了更大的干劲,整日就在琢磨着如何让种植的效益最大化。镇政府专门让他去参加了潘集区组织的草莓种植技术培训。
“春天,种酥瓜;秋季,种草莓,正常年景里,1亩大棚保守收入也有1万元,20亩就是20万元啊!”在新兴农民培训中,专家的一番话,更是让他茅塞顿开,喜上眉梢……如今,他正不断拓展种植品种,对自家的20亩大棚有了重新规划:一年两季,一季酥瓜,一季草莓。中间套种豆角、晚西瓜、西红柿等其他经济作物。杨荣昌带动的贫困户每年每户保底也有2000元的收入。
“很多病友回到家里就颓废了,什么都不干,反而康复的没我好,生命在于运动么!”动过手术,还在康复期,不能剧烈运动,很多时候都是力不从心。但杨荣昌心里亮堂了,有了奔头了,身体也慢慢稳定了。“我相信,希望就在前方”,杨荣昌心中满载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记者 贾 静 编辑 汤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