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粮食系统双拥工作历久弥新
粮食系统拥军传统,由来已久,伴随着双拥工作的发动、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做好军粮供应为主要内容,从革命战争时期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市粮食系统双拥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步履铿锵。
传承历史,优良传统从不忘记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为解决粮食供应危机,在各县区设立征收救国公粮委员会,成立粮食局。粮食局在边区政府的领导下,参加拥军活动,支持部队建设和大生产运动,积极征收救国公粮,有力支援了边区的稳定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解放战争时期,为了保证前方粮食供应,征粮购粮委员会采取各种措施收购粮食,军粮等支前物资源源不断供应前线,保证了前线将士的军粮供应。
新中国成立后,粮食系统广大职工继续发扬拥军传统,在开展经济建设的同时,与当地驻军通力合作,支持部队建设,配合部队的后勤保障,做好军粮供应工作。
如今,市粮食局切实加强对双拥工作的领导,以军粮供应为抓手,以军粮供应企业为载体,从军粮统筹、应急保障和支持军粮供应企业做大做强等方面做好双拥工作,不断丰富双拥工作的内容,让双拥工作历久弥新。
扎实推进,双拥风采不断绽放
为进一步提升军粮保障水平,2014年4月初,市粮食局与蚌埠市粮食局协商,两市军供粮油来源统筹安排。为应对突发情况时军粮有效供应,市粮食局在市内确定一家大米加工企业为后备军粮供应企业,由市级统筹,以备不时之需。统筹协作的推进,确保了军粮粮源稳定、质量可靠。
虽然淮南市军粮供应量不大,日常供应也较为完备,市粮食局仍然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做好应急预案,确保应急之需,是市粮食局军粮供应的必备之策。
在《淮南市军粮供应应急保障预案》的基础上,市粮食局进一步细化,依托市县军粮供应站,根据淮南市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把全市划分为四大供应保障区域,并选定存储有市级成品储备粮油的加工企业、贸易公司与其签订应急加工供应合同,以确保应急状态下的军粮供应。当某一区域突发应急事件,部队急需军粮,市、县军粮供应站配送量一时达不到部队需求量时,及时采取措施,指定协议企业先行供应,并指派军粮供应站人员现场监督实施,供应结束后,据实与企业结算。
创新突破,双拥工作再展新姿
支持军粮供应企业做大做强,成为双拥工作的坚强后盾。市粮食局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支持军粮供应企业做大做强,让拥军工作拥有持续动力。
加大资产投入,增强企业资产实力——2011年,田家庵国家粮食储备库整体拆迁,原市军粮供应站在该库内一栋仓容量为800吨的仓库也随之拆迁,市粮食局审时度势,将军粮供应仓库纳入“淮南新时代粮食物流中心”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增大军粮供应站的资产规模。
支持企业多种经营,壮大经济实力——为支持军粮供应企业发展多种经营,市粮食局积极支持淮南市粮食交易市场建设,将市级储备粮轮换全部委托市粮食交易市场竞价拍卖,同时鼓励粮食购销企业通过市交易市场开展粮食销售。“淮南新时代粮食产业物流中心”建成后,市粮食局决定将淮南市粮食交易中心扩容为150平方米、50个交易席位的综合性电子交易市场,使其更具规模化,更能顺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实现交易商品的多样化。
政策上支持,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借助新建设的军粮供应仓库,市粮食局以淮南市军粮供应站为主体建设“淮南市军粮应急配送中心”、“淮南市粮食应急配送中心”,将军粮供应站纳入省、市粮食应急供应网点,在政策上给予鼎力支持,支持企业构建全天候、全方位军粮保障体系,同时兼顾城市居民的粮食应急配送。(记者 柏 松 通讯员 王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