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昌涛
一
十年前初来淮南应试,那是一个深秋的清晨,冷风不停地吹,天空中下着细雨,我从寿县赶至谢家集三路公交车站,下车时不小心手指被车门划破,疼得厉害,向站内一摆地摊老人询问是否有创可贴卖,老人回答没有时,瞥见我的手指在流血。老人喊住我,拿出一盒火柴,轻轻撕下柴盒皮,贴在我的手指伤口处,说,“小心呐,别发炎了!……”
老人的手指粗糙,闭上眼,我清晰地记得那时的感觉。老人的手很温暖,简单的举动改变了那个年龄时我对生命的看法。
之后,我多次经过三路公交车站,再没有找寻到这位善良的老人。
二
前年,因为新闻采访,我接触到一位社区主任陈惠娟,她照顾毫无血缘关系的冯素珍老人30年。
陈惠娟很小的时候,她的父母工作繁忙,冯素珍帮忙照看过她。陈惠娟工作以后,看到无儿无女的冯素珍一个人租房子住,家庭经济困难,就隔三差五去看望她,帮她申请了低保金。时间飞逝,80多岁的冯素珍生活不能自理,每天骑车8公里去照看她,给她洗衣做饭、洗脸擦身,还学习着给她理发。后来,冯素珍经常生病,又摔断了腿。住院、出院、反反复复,直至卧床不起、去世,陈惠娟始终关爱备至。
三
初见老井,觉得有些古怪,或者说木讷。每天在800米深的井下挖煤,十分忙碌,生活清苦。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从1987年开始发表诗歌,截至目前已写了2000余首诗歌。
我以《一个煤矿井下工人的27年诗人梦》为题报道老井事迹,接着,又与《安徽商报》记者方荣刚合作以《左手刨煤 右手写诗》再次报道,老井的事迹开始被全国多家大型网站转载。之后,老井在北京参加诗刊社五人作品朗诵会、接受凤凰卫视《与梦想同行》节目组采访,参加打工春晚、云端工人诗歌朗诵会、鲁豫有约等诗坛热点活动,老井的诗歌得到来自国内顶尖诗人及诗歌评论家的关注,也受到全国诗歌爱好者的好评。
因为爱上这样的淮南人:爱上陌生老人的本真善良、社区主任陈惠娟的大爱之心、矿工老井的沉默守望……所以,我爱上淮南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