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西峰
淮南,地理区位独特,文化底蕴深厚。史以舜帝躬耕、淝水之战和《淮南子》文化现象而著称。然而,外地朋友提及淮南,往往是地理概念的映像多于对这一城市要素和特征的认知。介绍淮南,大多不得不从煤炭说起。煤炭是大自然对淮南的特别赋予,煤炭让淮南这座城市有了生命、温度和底色。煤炭成为淮南的名片,每一位淮南人对煤炭拥有无比亲切的情感。
据资料记载,淮南煤炭总储量500亿吨,占安徽省的64.91%。早在明朝中叶,市境居民即开始土法采煤。清末民国时期,随着近代工矿业的兴起和官僚资本的经营,淮南煤炭的开采规模不断扩大,九龙岗、大通、田家庵三镇得以兴盛。1949年1月18日,淮南矿区获得解放。2月5日,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以淮南矿区为中心,由凤台县、寿县、怀远县各划出一部分地区,成立皖北煤矿特别行政区,形成了淮南市的雏形。1952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淮南矿区改为省辖市。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淮南,在对九龙岗、大通等老矿进行改造的同时,沿淮河南岸向西开始了第一轮大规模的煤矿建设,8对大中型矿井相继建成投产,淮南市的城市建设也随着由东向西延伸。布局散落的煤矿,形成了淮南独特的带状而星落的城区格局,虽然至今在城市功能的完善上还存在诸多先天性的难题,但此一轮煤矿开采规模的扩大,对淮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当时矿区周边农时流行着一首歌谣:广播响,电灯亮,都上淮南找对象,对象找的也怪好,就是户口迁不了。足见当时的城市标准、城乡差别和人们对城市向往的程度。当年,在人们的眼中,煤矿就是城市,矿工就很荣耀,如谁家能有一个在煤矿正式工作的亲戚,那绝对也是件很体面的事情了。我出生在淮河北岸的农村,经常与小伙伴们站在淮河大堤上隔河听矿区的广播,看矿区的电灯,对城里人的生活和景象羡慕极了。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烧柴紧缺,村民经常渡过淮河到煤矿附近捡点煤渣,或从废弃的掺杂煤炭的土里用水淘点煤炭供家里做饭取暖。还有的人家积攒或买些煤炭用板车拉到蒙城、涡阳等地的农村兑换些山芋干、粉条等食物供家用,虽然历经艰辛,但能得以对生活有些保障和改善,却非常乐意而为。后来我有幸有了工作和城市户口,在城里结婚生子,日常生活对煤炭的依赖程度更紧密了。生活用煤有限量,千方百计节约煤耗是必须的。除外,排队买煤、运搬煤、做煤球和储煤球,是每个家庭大人孩子经常要做的又苦又累的事。虽然辛苦,但却常常对生活在产煤的城市没有因缺煤断炊而感到欣慰。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的需要,淮南煤矿由淮河南岸向淮河北部纵深挺进。祖辈农耕的村庄旁和大片的田野里相继建起了一对对大型矿井,不但电灯亮了、公路铁路通了,高楼起来了,而且随着占地招工,采煤搬迁,许多男青年成了矿工。许多村姑成了矿工的新娘,许多家庭有了城市户口,住进了楼房,过上了梦寐以求的城市生活,幸福极了。人们深切地感受到煤矿的魅力和城市的温暖。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因经济体制变革,一度煤炭滞销,矿区支付不了农民的征地补偿款而用煤炭抵款,农民也欣然接受,他们知道煤炭有值,拥有就是生活的指望。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煤炭生产和经营出现空前强劲的态势。新矿井不断建成,科技含量日益提高,主辅分离、产业拓展、棚户区改造、塌陷区治理成效明显,历史让煤炭产业释放出对淮南经济支撑的强大能量。煤炭兴则淮南兴,又一次成为不可否认的现实。近些年,尽管我们许多家庭已不再用煤球做饭、升温,但我们当今的生活中仍然享受着因煤炭生成的诸多方便和温馨。尽管淮南煤炭产业面临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挑战,但在淮南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煤炭产业无疑仍是淮南经济绿洲中一片挺拔的森林。随着煤电化产业进一步的融合提升和相应产业的拓展,煤炭产业枝繁叶茂,花果飘香,是昨天也必将是未来。
煤炭与淮南市经久相伴,风雨兼程,休戚与共,正在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作为淮南人,爱煤及城,情理之中;爱城及煤也是理所当然。煤炭伴我成长并渐渐变老,我的生命巳融入了煤炭的血性。每每想起数百米地下曾经的森林和数万名采煤兄弟经年的赤诚奉献,我便倍加珍惜拥有、珍惜生活、珍惜生命,更加情不由衷地对淮南这片神奇的土地产生无限的热爱和希冀。又是一个火热在季节。煤炭,淮南!曾经和正在采煤的父老兄弟,请接受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