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全国统计工作会议强调始终将统计上弄虚作假作为统计领域最大腐败予以坚决惩处,打造廉洁统计。目前,市委正在开展“实现廉洁发展”专题教育活动,对于我市统计工作,要想实现廉洁发展,必须认真做好真实可信工作。
真实是统计的生命,经济数据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影响着政策决策的制定出台和宏观调控,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曾几何时,“弄虚作假”几成统计领域里的潜规则。英国前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曾不无偏激地说:“世上有三种谎言——谎言、弥天大谎和统计资料。”该论未必全指统计不可靠,还深层次地说明欲求真实统计数据之难。前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说过,近年,全国统计执法检查出虚报、瞒报、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的违法行为,约占全部统计违法行为的百分之六十,如此得来的“被增长”,引起民怨则自然而然。
虚假数据不仅造成统计失真、决策失误,更重挫了地方政府形象和统计职业的社会公信,其危害不容小觑。统计弄虚作假带来的地方发展虚假政绩,必然是饮鸩止渴,买单的最终是当地发展,受害的也必然是人民群众。究其原因,一些地方政府官员,为了个人仕途升迁,视统计数据如儿戏,随意捏造编排,致使社会上对统计数据出现“破窗效应”,人人喊打、人人抡锤,严重损害了统计公信力。同时,虽然《统计法》明确规定了“强令、授意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统计机构、统计人员拒报、虚报、瞒报或篡改统计资料、编造虚假数据”等违法行为的处罚规定,但鲜有相关人员尤其是地方政府官员被问责的先例。违法成本低、收效明显,一定程度助长了统计弄虚作假之风。
实现廉洁统计,服务廉洁发展,迫在眉睫、意义深远。要把统计数据话语权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要把真实可信放在重中之重。统计数据的话语权是统计法赋予政府统计部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权力,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不能滥用。当前,许多地方的统计部门,由于受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短视需求,加之发展考核、领导干预等因素的影响,统计部门常常“迫不得已”,在统计数据的发布上“委曲求全”,渐失话语权。对此,强化法制宣传,切实加强党纪法规教育和廉洁自律教育,对地方党政领导统计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要强化监督促进,自觉接受社会各界、人民群众、新闻媒体的监督,要强化惩处震慑,重点突出数据核查、统计巡查、监督检查和执法检查。
(张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