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热爱淮南的N个理由 > 淮南的符号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淮南的符号
【字体: 】 发布时间:2015/5/11 7:10:22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桂李斌

    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每一个城市也都有各自不同的“符号”,那些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城市符号,一直以来都是我最炫耀的名片。
    一条河流
    自古,河流是生命的摇篮。
    淮河从桐柏山一路走来,横贯了整个淮南市区,这条蜿蜒的河水,在流进市境的时候作了一个小小的迂回,恋恋不舍地绕过青山和硖口,终日与淮南人依依相伴。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这是我来到淮南这个城市后听到的第一句让我心动的话语。显然,淮河是淮南人的母亲河,这条生生不息的淮河,养育了两岸的淮河儿女,孕育出千百年的淮河文化。
    多少年后,我终于明白,淮河永不停息的水流变幻,磨练了一代又一代淮南人的意志,造就了淮南人不屈的个性,注入了淮南人鲜活的思想,给淮南这座城市带来了无穷的灵气。
    被誉为“东方芭蕾”、“淮畔幽兰”的花鼓灯艺术就是淮河流域文化在这里的遗存和沉淀。
     一块湿地
    焦岗湖应该是上苍赐给这个城市的一块天然“翡翠”。
    我第一次走近焦岗湖的时候,就被那一湖碧波荡漾的湖水所倾倒,站在湖边,风生水起,让人“望湖兴叹”。那与生俱来的六万亩水面,那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那千亩荷花淀、万亩芦苇荡的壮观,在偌大的淮北平原都实属罕见,有“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美誉,堪称皖北最大的生态湿地。
    我在焦岗湖畔工作生活了六年之久,感受那里久远的淮河民俗风情和文化,倾听淮河流域那些古老的传说,心灵深处得到过无数次的慰藉。
    现如今,镶嵌在淮河岸边的这颗璀璨的明珠,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大湿地,成了名副其实的淮河民俗风情“文化园”。
    一座矿井
    淮南被称为是“建在金库上的城市”,这里是“华东工业粮仓”和“华东煤电航母”。
    当我走进煤矿的时候,我这才发现,除了地下蕴藏的煤炭,还有比浩瀚的煤田更为动人的矿山景致,那高大的井架,花园式矿区,现代化采矿技术,让我感到一阵阵震撼和惊喜。
    我跟着煤矿工人一起下到矿井里,等走到几百上千米的时候,就开始看到各式各样不同的工作面,那一个个井下巷道就像是地面上的一条条马路和琳琅满目的城市街道,悠悠的长长的向前延伸,从黑暗一直通向光明。
    有时候,我突发奇想,如果把这一座座的矿井比作一道道的城门,打开城门不就能看到地面下那一座座的城池吗?
    原来,在这座美丽的城市下面,还有一个迷人的地方,那些地上地下奔波忙碌的身影,才是这个城市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
    就在这一座座的矿井里,孕育了淮南这个城市意境不凡、寓意丰富、创新开拓的“煤文化”。
    一处名山
    八公山最初的得名是淮南王刘安“八公炼丹”的传说,让八公山享誉海内外的是“淮南虫”古生物化石的发现。
    走在山中一级一级的石阶上,两边的千年古树郁郁葱葱,千姿百态的奇石栩栩如生,让人感觉十分壮美。
    来自远古的信息揭开了蓝色星球的生命起源,来自淮南古国的豆腐发明演绎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豆腐佳话。就在这八公山下,把达尔文《物种起源》关于生命的起源向前整整推进了两亿多年,把豆腐发祥地妆扮成底蕴深厚的豆腐文化之乡。
    八公山,带着楚风汉韵的灵气,带着《淮南子》的禀赋,带着生命起源的呐喊,从远古向世人翩翩走来。
    一片“热土”
    两情相悦,走进山南。“山南”,在淮南人的心目中早已是一个新的专属名词,山南新城不仅仅是淮南这个城市的象征和符号,而且已经成为所有淮南人向往的一片热土。
    穿过洞山隧道,快捷通道与高速路相连,城市轻轨与高铁线相通,舜耕山与高塘湖和瓦埠湖相望,那古色古香的路名和风格各异的建筑融入了楚汉文化和淮河文化的经典,脱离了泥土的味道,透出了现代的气息,散发出无限的生机。
    踏上山南这块土地,我仿佛站在了时尚都市的前沿,感受到山南新城那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博大胸怀。
    山川,河流,矿山,古老的历史,厚重的文化,韵味鲜明的城市特征,当之无愧的淮南符号。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