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一词最早起源于战国诗人屈原的《楚辞招魂》:“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末沫”,此后一直为历代贤能圣哲、仁人志士所推崇。东汉著名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注释说:“不受曰廉,不污曰洁。”也就是说不接受他人馈赠的钱财礼物,不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就是廉洁。汉代恒宽也说过:“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声”,深刻揭示了政者为人师表的重要性。宋名家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为大家耳熟能详:“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爱莲说》之所以能千古传颂,是因为此文以莲的高洁,表明了作者洁身自好,追求刚正不阿的高尚情操和正直品格。
廉洁不仅能带来美誉,也是我党取胜的利器。美国记者斯诺于1936年秘密访问了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民族革命和民主斗争的心脏——延安,当他看到中共的领导人毛泽东住处是简陋窑洞,四壁黄土,一盏油灯,穿的是打补丁的衣服,吃的是小米南瓜汤,周恩来睡的是土炕,彭德怀穿的是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时,他断言,这种廉洁节俭作风一定会产生一种伟大的力量——“东方魔力”。1949年,当蒋介石反动政权即将崩溃时,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国民党人讲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共产党战胜你们的不是飞机、大炮,而是廉洁以及廉洁换得的民心。”
廉洁从政、克己奉公历来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共产党人应有的政治品格。然而伴随着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而来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浊流,给党员干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考验,道德滑坡的议论不绝于耳。个别党员干部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诱惑,耐不住寂寞,守不住清贫,经不起诱惑,抗不住歪理的袭扰,顶不住庸俗关系的腐蚀,使之语言定了调又变了调,行为定了格又变了格,世界观定了型又变了型,忘记了从政之本、为官之道。个别党员干部的不廉洁行为不仅败坏了党在百姓心中的形象,更是阻碍了当前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党中央下大力气严惩腐败就是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扫清障碍。市委提出“实现廉洁发展”更是贯彻党中央精神,结合我市实情做出的正确部署。
作为党员干部,要切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经常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要求,始终做到防微杜渐,自警自责,诫欲反贪,珍惜努力奋斗得来的工作岗位、珍惜党和人民给予的荣誉、珍惜自己的人格尊严。惟有如此,才能守好廉洁之门,发挥秉公用权、用权为民“正能量”,为党和国家奉献终身。
(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