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热爱淮南的N个理由 > 老市长的不老梦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老市长的不老梦
【字体: 】 发布时间:2015/4/9 7:07:50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花学筑

    淮南是一座城市,一座能源城市。许许多多普普通通的人生于斯、长于斯、工作于斯。它给人们留下的记忆既有美好的山水,也有灰色的雾霾。既有厚重的历史,也有塌陷的土地。它交集着诸多忘不了淮南和淮南忘不了的人爱与愁的情结。
    西有八公山,八公山有《淮南子》,有淮南王和八公,也有断石残壁;中有舜耕山,舜耕山上有虞舜,有古老美丽的传说,也有乱堆乱葬的坟冢;东有上窑山,上窑山上有古窑、古寺、也有三市交界处令人目不忍睹的乱开乱采以及乱开乱采后留下的满目疮痍,处处伤疤。
    然而,让我们欣然的是,在最让淮南人为之不堪的上窑山头,有一群老布尔什维克在这里开辟了一片绿林。
    那片绿林,叫新四军林,凝聚了这群老市长老同志不老的情结、不老的梦。这情结、这梦既是对革命历史的一段缅怀纪念,也是对建设历史的一个承接延续。老树著新花,绿信传远梦。人虽老,梦未老。梦披绿纱,梦飞绿梢,无极延伸,延伸到一代又一代淮南人共同享有一个精神的高台,延伸到饱受灰霾的淮南人共同期盼明天有一个绿色的梦的家园。
    这片林地虽不大,12年前的65亩,12年后的3000余亩都只不过是淮南两千多平方公里的沧海一粟,但它却修复了一块疮疤,一如钻木取火的燧人氏,点燃了淮南生态的希望与梦想。
    当你有暇步入上窑山那片郁郁葱葱的新四军林的时候,点赞也好,钦佩也好,甚至还能以专家的眼光指出它与黄山、九华山相比尚有诸多瑕疵也好。我要告诉你的就是——这里曾是一片嶙峋斑驳的荒岗秃岭,周边多是大跃进时期乃至改革开放初期大办工业遗留下的满目废墟,甚至至今仍留有它的重重痕迹。
    有一种树木叫常青,昨天的叶子依然碧绿。
    宋长汉是这群老布尔什维克牵头人之一。80余岁的他,至今仍身板硬朗,精神矍烁。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任淮南市市长达十年之久,任内勤勉,业绩显赫。称他是淮南经济社会发展最有权威的领导者见证者丝毫不过。是他与一群老伙伴踏着晚霞披着余辉在上窑山头吹响了开发新四军纪念林和淮南生态恢复的集结号。
    宋长汉老市长的青少年时期,是在安徽定远县朱家湾村度过的,家居地离淮南的上窑山不过几十里路。当年还是个英俊的小伙,每到天晴,北望上窑山,山虽不高却是植被密集,绿树成林,在他年轻的心中是一片神圣之地。它不仅是当年新四军活跃的地方,更有着满目的碧绿,一派青葱。多年后,他从定远来到了淮南,凭着自己的努力和组织的培养,一步步走上了市长的岗位。那个年代正值改革开放的初期,国民经济百废待兴,经济发展社会事业方兴未艾。上窑山拥有丰富的资源,踏着国民经济发展大潮的节奏,历届政府在上窑山办起了大量的乡镇企业,缸厂、水泥厂、石灰厂、油脂厂等等,乡镇企业一派红火。
    历史有历史的理由,那个阶段的发展是不可逾越的,我们没有理由过多的责怪它。但它的发展方式的确给我们留下了诸多遗憾,留下了一抹心头之痛。新四军老战士,曾担任市政协副主席的单星老人有过这么一段回忆,上世纪80年代初,淮南市大抓经济建设,提出要在上窑山抓好乡镇工业抓好石头经济,利用当地石灰石资源办个上规模的水泥厂。作为政协副主席,他带领部分政协委员经过一番调研后,提出了提案。认为上窑山虽然石灰石资源丰富,但一旦办水泥厂,就会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上窑山整个植被体系就会受到一定的损毁和严重的影响。提案虽好,只可惜被当时发展的主浪潮湮没了,水泥厂还是轰轰烈烈的上马了。若干年过去后,果不其然,原来植被茂盛,葳蕤葱郁的山体遭受了严重破坏,其成本和代价难以估量,留下了诸多的后遗症。
    亲身经历那个时期的领导者,离休之后心里总有种纠结,有种愿景——在上窑山这个当年新四军活跃的地方,这个曾经在经济大潮中受过伤的地方建立新四军林,一则纪念新四军,二则建造生态林,用红色添补一段记忆,用绿色修复一段遗憾。
于是,他们与高曙(曾任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已故)、徐杰(曾任副市长、人大副主任)、柴慎显(曾任政协副主席)、丁朝群(曾任市政府秘书长)等一批老同志于新世纪之初的2002年倡导兴建新四军纪念林。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十二个春秋离而不休,夙兴夜寐;十二个春秋踏遍青山,辛勤耕耘;十二个春秋行程数万,奉献如牛。12年间,在他们的倡导与感召下,全市人民积极响应,捐款捐物捐爱心;党政部门、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出钱出智出政策。“人大林”、“政协林”、“政法林”、“共青林”、“淮化苑”以及“记者林”、“人才林”、“学子林”、“夕阳林”、“巾帼林”等30多个林区,一如众星拱月,又如群星闪烁、百花盛开。12年的轮回,一个传奇初步诞生,原来的65亩纪念林由小变大,迄今已形成3000余亩的纪念林景区,既是省市级红色教育基地,也是国家、省市级生态文明示范基地。纪念林青松翠竹常绿,银杏香樟高耸、桂花玉兰飘香、碑路池桥悦目、亭廊馆阁萃集。已成为一个集爱国、国防、生态、旅游为一体的国家级4A级红色旅游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
    当过市长的人善规划,会布局。他们的愿景与构想受到了他们继任者们的尊重、采纳、支持和提升。既要让纪念林成为纪念的林区,也要成为一个生态的景区;既要将上窑山打造成一个精神的高台,也要将它建成国家级森林公园,为引领未来之梦绘一张蓝图。
    ——让规划融入情结,融入对历史的纪念,也让规划符合生态,符合自然规律,对发展有启示。
    当初占地65亩的林苑栽有65棵雪松、广玉兰,寓意2002年为新四军成立65周年;林中建有两条分别为“北上大道”和“东进长廊”的通路,寓意当年新四军东进北上;林中栽有1000余株银杏树,并配有苍松翠柏,象征新四军精神万古长青;栽有40年树龄的大银杏树24棵,“二”和“四”寓意上窑周边地区曾是新四军二师和四师战斗过的地方;24棵银杏树分为3组×8棵,寓意新四军是由8省健儿组成,坚持抗战8年,创建8个抗日民主根据地;林中栽有10棵幽香四溢的大桂花树,寓意新四军10年征战。
    富有创意的纪念树栽种区是独具匠心的构思。专门划出的这片区域是为纪念新四军领导者和将领的。树种皆为四季长青的名贵银杏和香樟。其意也深情也深,情在其中,美在其中。
    在纪念林精心规划的带动下,12年来,每一年的扩林都在内容和品位上上新台阶新档次,皆与山势山体,与国家级森林公园标准化要求,与4A级景区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的功能要求相符合。
    ——采取碑林结合的方式进行打造,实现了以林为体,以碑为魂的有机结合。
    树为植物,是有生命的,碑为石材,是无生命的。但在纪念林,这两者都是有生命的,且具有感染人教化人的生命力。这正是规划的动力。新四军精神与历史文化的注入,使树与碑都活了起来,盎然蓬勃了起来。树为体、碑为魂融为一体,林子枝繁叶茂、碧绿透翠;石碑形神典雅、庄重大气。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天然浑成,相得益彰,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带。诚如一位作家所说,树林和石碑相濡以沫,树林因石碑的厚重而根基牢固,石碑因树林的吐芳而有润有色。徜徉林中,伫思碑前,文化的穿透力使这座山头更加灵秀而庄重,悦目而厚实,精气神在其中萦绕逡巡。
    ——确定了以林木为主花卉为辅,林木花卉共为载体的生态布局。
    如今已是景区的纪念林,有竹园、梅园、石楠园、盆景园等。整个景区,有上百种树木、花卉有规则地分布其间。有银杏、松柏、广玉兰、紫玉兰、白玉兰、红枫,还有红杏、桂花和腊梅。春有迎春满山开,夏有紫薇竞相放,秋有枫叶别样红,冬有腊梅吐清香。在林木花卉中间,加之以碑石为魂的石文化,以池塘、小桥流水为依托的水文化,各类风格并存的建筑文化,从而构成了一幅精美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谐趣互增的生态文化园。
    ——馆廊亭阁点缀其间,打造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源于历史高于历史的新林区。
    陈列馆堪称林区第一馆,集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于一体,为林区文化尽增正能量主旋律。品茗思源茶馆、参观思源新村、思源书院,从独具匠心的名字中就能体会到它的精神内涵,从别具特色的建筑中就能感受到它的文化级别。登一阁(银鹭阁,又称铁军阁),穿三廊(紫藤廊、红叶廊、永青廊),再踏九座桥,瞻仰10个亭(晚霞亭、爱莲亭、敬军亭、甘泉亭、览胜亭、三友亭、松泉亭等),既感受着江南文化与淮河文化的精到、古典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妙谐,又体味着建设者的独具匠心,精巧布局。自然在这里得到装扮提高,历史在这里得到修饰升华。
    盘桓山头,穿行林间,我的脑海里不由地蹦出诸多溢美之词,但总觉得太过浅薄。这群老人,什么样的彩虹与花环没经历过呢?其实很简单,老市长们怀揣的就是一个梦一种爱。这个梦与爱就是用绿色彰显先烈们不倒的精神,用绿色让一座山活起来,用绿色装修这个城市这个家园。这个梦,使他们不知老之将至;这个爱,让他们把白发当成黑发。于是,这种既钟情于祖国又钟情于脚下这片土地的梦与爱深深地播下,植根于此,又茂密成林升华成景。梦不老,爱深沉,一如上窑山头经秋的枫叶,着霜色愈浓;经冬的松柏,雪后更高洁。当我站在远处看到上窑西山那个曾经被水泥厂采石而剥蚀成一片斑驳的山头又栽上一片绿意盎然的石楠林,修建了一座具有楚汉文化风格长廊的时候,同行的林场负责人告诉我这是老市长们四处奔波组织创作的新作品。哦,我明白了,他们之所以任性于此,还在于他们深知这片土地这片山尚有许多的坑坑洼洼要填平,许多的断石残壁要修整;这个城市这个家园还有许多的山山水水要绿化,许多的精神高台要垒筑。他们更深知,在他们的身后还有更多怀揣大梦、大爱的人们,会像他们一样为之挥汗为之劳作,既为这座山这座城市而耕耘而奋斗,又不仅仅为这座山这座城市而奋斗而耕耘。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