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亚莉
中国几千年的农耕社会,人们在平坦富庶的两江流域“日出而做,日落而息”,崇尚的是“天、地、人融而为一”的和谐与宁静。没有古希腊那种变幻莫测的自然,也没有海洋民族抬眼就见的惊涛骇浪的大海,缺少生存危机感,导致中国舞蹈柔性美居多,阳刚美少见。淮河流域的花鼓灯是中国为数不多的阳刚舞蹈之一。
花鼓灯萌生于淮河流域,追溯花鼓灯的历史,据清代的《凤台县志》记载,最早起源于北宋,与黄河夺淮的时间大体吻合,从“淮河熟,天下足”的衣食无忧到“十年九泛”的多灾多难,使花鼓灯天生带有坚韧刚毅的风格。上世纪50年代的花鼓灯还能明显带有宋代历史文化痕迹,骨子里透着上古淮夷部落粗犷、雄壮的美学基因。清代桐城派姚鼐在其《复鲁洁非书》中这样形容阳刚之美:“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花鼓灯在舞蹈色调、音调、舞姿上尽显千里淮河流域的广袤神奇,以及淮河儿女自强不息的倔劲和斗天斗地的野性,其性奔烈,熔铁化钢。1953年,花鼓灯随第三届赴朝慰问团为志愿军演出,“最可爱的人”最爱花鼓灯,看了花鼓灯后战士们豪情顿生。
红色是花鼓灯的主色调,火红象征热烈、奔放。观看花鼓灯,首先映入眼帘的必定是鲜艳若火的红色:无论是“兰花”头上那大红绸扎出的头饰,还是“伞把子”、“鼓架子”和“腊花”身上穿的红袄、红裤、红鞋、红肚兜,甚至鼓、伞、扇子、方巾、汗巾等道具,皆是艳艳的红。红色除了有驱魔消灾的意义,更多的是传承了楚人“尚赤”、“尚武”的风俗,历史上的红巾军、捻军起义,清末的淮军等等,可见淮河地域自古民风彪悍、尚武好斗。花鼓灯使用的乐器以锣鼓花鼓、大锣、大钹为主,配以小锣、小钹、脆锣,与现代的打击乐相似,演奏一气呵成,响声雷动,铿锵震撼。花鼓灯歌唱部分统称灯歌,无论唱句、唱段多少,都在第三句的结尾由锣鼓比兴铺垫,精彩处宛如“凤凰三点头”。花鼓灯唱腔悠扬婉转,没有固定的板式,民歌风味浓。歌词多由演员即兴创作、见物起兴、出口成章、俏韵律脆。
舞姿是花鼓灯的精髓,花鼓灯舞蹈有单人舞、双人舞、群舞,单舞如雏鹰试风、燕子喝水,双舞似风摆柳枝、风吹荷花,群舞群芳闹春、百舸争流。在打击乐锣鼓的配合下,演员下盘艮劲,碎步左突右探,溜得起,刹得住,端的是腰马合一、行云流水。讲究的是收与放、动和静的巧妙结合,也应了哲学上的辩证统一。
“擂鼓要擂得胜鼓,耍枪要耍霸王枪,一唱唱个岳武穆,二唱唱个文天祥,三唱唱个咚咚锵……”喜闻花鼓灯正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祝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