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首页 > 媒体看淮南 > 安徽日报:磨豆腐的手艺人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安徽日报:磨豆腐的手艺人
【字体: 】 发布时间:2014/12/17 8:33:35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安徽日报2014年12月17日11版

300972

  ■本报记者李博文/图

  在淮河两岸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吃大肉吃大鱼,不如祁集豆腐皮;哪一朝哪一代,祁集豆腐都不赖。”足见淮南市祁集豆腐历史悠久,影响深远。近日,记者来到当地,采访了祁集豆腐第108代传人祁家策。

  祁家策家的豆腐坊是3间大瓦房。一进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直径50厘米的小石磨盘。“这是我父亲那会儿传下来的,小磨豆腐香啊!”祁家策把豆子捞出来,倒在石磨的圆孔里,他和孙子祁跃轮番上阵飞快地转动手臂“吱吱呀呀……”一圈圈地磨着黄豆。乳白色的豆汁从石磨的缝隙中不断流出。“使电磨的话1斤豆子能出1斤1两的豆腐,小磨豆腐1斤豆子也就出9两豆腐……”3个多小时后,豆子磨好,祁跃使出全身力气,把豆浆和豆渣用滤布过滤分开。孙媳妇将磨好的豆汁倒入锅中熬制。接着,祁家策拿了两碗卤水,开始点豆腐。

  他一点点向桶里的豆浆加入卤水,然后慢慢搅拌,豆腐一点点形成小块,这也是制作干豆腐的关键所在。卤水点完、搅拌均匀便开始在包布上泼豆腐。泼完豆腐之后,他用千斤顶压水,10分钟之后,豆腐成型。豆腐散发着浓浓香味,沁人心脾。

  60多年前的祁家策,靠这个石磨养活全家。如今,很多制作器具已经被现代化的工具取代,比如电磨、甩浆机等。“我做的手工豆腐,价格上比电加工的豆腐贵两倍,靠的是祖传下来的小磨。俗话说,世上三样苦,撑船打铁磨豆腐。如今的80后、90后,才不愿这样辛苦做豆腐呢……”祁家策说。

  祁家策担心自己哪一天不能动了,小磨豆腐的手艺会在眼前消失。

  如今,淮南市旅游局有时也请祁家策表演磨豆腐的绝活。“不管赚钱管开心,淮南是豆腐之乡,我有义务。”祁家策说。祁家策捧着小磨豆腐,乐开了怀。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