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首页 > 媒体看淮南 > 淮南美好乡村建设力保“乡土本色”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淮南美好乡村建设力保“乡土本色”
【字体: 】 发布时间:2014/12/18 8:19:06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不搞“缩小版”都市 打造“升级版”乡村
淮南美好乡村建设力保“乡土本色”

      近年来,淮南市在美好乡村建设上立足实际、科学谋划,探索了一条符合现阶段农村发展水平、符合沿淮地区实际、符合农民现实需要的美好乡村之路。

      “农村的空间与环境独具生活魅力,不能简单套用城市模式和规划理念来建设美好乡村,而要注重将农村自有的田园特色融入到美好乡村建设的空间布局、建设形态和文化景观中。”淮南市美好乡村办主任杨金海向记者介绍,该市在美好乡村建设中,坚持打造“升级版”农村、不建“缩小版”城市的工作理念;注重保留农村乡土特色,调减城市元素;在绿化、环境整治等方面做加法,在广场、门楼、草坪等方面做减法。该市对古村、民族村、特色村总结出门窗、色调、廊顶等18种标志性建筑元素,融入村庄整治建设之中。淮南市坐拥的八公山和淮河,山水景色俱佳,是打造美好乡村的天然资源。依托亲近山水的优势,该市目前已形成八公山山王河流域、凤台县凤利路连绵带、潘集区沿淮河北岸等美好乡村风景带三大片区,总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涉及56个村22.4万人口。

      采煤沉陷区一直是淮南市农村建设和土地治理的难题。以美好乡村建设为契机,该市大力开展沉陷区生态资源修复,发展特色农业,将创造美丽与经营美丽结合起来。毛集实验区夏集镇绿馨园现代农业示范园总经理陈鹏告诉记者,该园区的5000多亩土地过去是采煤沉陷区。2010年起经过沉陷区复垦综合治理,曾经荒芜的地方如今已是风光旖旎的现代农业园,既美化了乡村,又做强了生态经济。

      自2012年9月全省美好乡村建设工作启动以来,淮南市坚持“重现乡村风光、恢复乡村印记、营造乡村韵味”的特色美好乡村建设理念,建成和基本建成省级中心村54个、市级中心村24个,整治自然村180个,惠及农民7.4万户、25万人。其中,八公山区闪冲村、潘集区祁集镇、大通区王郢村先后获得“全国特色民族村寨”“安徽人居环境范例奖”“安徽省生态村”等称号。在今年9月美好乡村建设省考核验收中,凤台县、潘集区分别列皖中片第2名和第5名。凤台县获省2013年度美好乡村建设先进县称号。

     【编后】

      美好乡村建设,其落脚点应在建设宜居宜业、让农民感到舒适满意的新型乡村上。因此,如何保持乡村的田园风光、民风民俗和乡土本色,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点。淮南市结合当地农村实际,发挥山水资源既有优势,突破能源城市的局限,不搞一刀切,在美好乡村建设上走出了一条可资借鉴的创新之路。

(记者 孙玉宝 见习记者 范孝东)
(《安徽日报》12月17日8版头条刊发)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