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媒体看淮南 > 开封日报:五彩淮南:“四煤”战略推动经济转型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开封日报:五彩淮南:“四煤”战略推动经济转型
【字体: 】 发布时间:2013/5/28 9:17:59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报记者 沈泓琳 康冀楠

    五大平台青睐淮南 机遇无限

  “五彩淮南”这句话,淮南市外宣办主任洪浩和淮南日报社副总编辑李宏章几乎是抢着说出来的,那表情,牛!

   黑、红、蓝、白、绿,是为淮南五彩,且看详解。

   黑色煤炭的富集地。淮南矿产资源丰富。其中,煤炭远景储量500亿吨,探明储量153亿吨,占安徽省的71%,是我国黄河以南最大的一块整装煤田。年产原煤1亿吨,是全国首个建成投产的亿吨级煤电基地。

   红色火电的输出地。淮南被誉为中国“电力工业摇篮”、华东“工业粮仓”。国产第一台60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和第一台60万千瓦机组均在淮南安装投产,是我国6个煤电基地之一。

   蓝色生命的起源地。1978年在淮南八公山发现的古生物化石“淮南虫”,其生命形态在8.4亿年以前。由此,淮南八公山被誉为蓝色星球上的生命圣地。

   白色豆腐的发源地。2000多年前,汉淮南王刘安在淮南八公山求仙炼丹的过程中发明了豆腐。

   绿色生态的宜居地。淮南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城市绿化覆盖率41.6%,是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市。

   说不清上天缘何会如此眷顾淮南,不仅赋予其“五彩”,还在这百舸争流的时代,为其提供了五个发展战略平台。

   一是国家煤电基地战略平台。国家发改委批复的13个亿吨级煤电基地和6个火电基地专项规划,加速了淮南煤炭矿井、电网、电源点建设。2011年,国家能源局出台了《关于促进低热值煤发电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对低热值煤发电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支持政策。目前,淮南有7个低热值煤电厂纳入全省规划,3个电厂已经建成使用。下一步,将继续发展利用低热值煤发电产业,促进老工业基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二是皖江示范区战略平台。2010年国务院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淮南凤台电厂二期、田集电厂二期、平圩电厂三期等“皖电东送”工程多个重大项目在列。

   三是合淮一体化战略平台。2012年8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推动合(肥)淮(南)等重点区域一体化发展”。淮南围绕合淮城际轻轨、合淮工业走廊、直供电试点、空港经济等重点合作领域谋划一批重大项目,启动合淮城市共建。

   四是中原经济区战略平台。2012年11月1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淮南市位于淮河以北的凤台县(含毛集国家级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潘集区顺利纳入中原经济区规划。

   五是国家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平台。淮南已纳入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2年11月26日,国家首批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名单发布,淮南是安徽省唯一列入基地的城市。

   在资源决定基础、机遇决定前途和命运的时代,一座总面积仅有2585平方公里的内陆中等城市,竟受如此青睐,这真是“摊上事了,摊上大事了,摊上好事了”。这的确令旁人羡慕,令淮南人内心躁动。

   “四煤”战略启动 成效显著

   有人曾说,机遇,抓住了,它就是机遇;抓不住,它就是挑战。与淮南市外宣办主任洪浩谈,与淮南市发改委主任胡东辉谈,与淮南市经信委产业科科长谈,有一个深刻的感受,他们对国家相关政策、对面临的发展机遇研究得十分透彻,认识极其深刻,思路非常明确。当然,这绝不仅仅体现在少数人身上。

   机遇,淮南抓住了,抓住的标志就是推出了立足煤、延伸煤、不唯煤、超越煤的“四煤”发展战略。

   煤是淮南的第一资源、第一优势、第一基础。而单纯守着传统煤炭开采,只怕连这煤炭行业“夏日里的冬季”也难度过。“四煤”战略则找到了最佳结合点。

   立足煤。在煤炭产业上,淮南合理划分了开采区、禁采区、开发区。率先在全国建成亿吨级煤电基地,建成了3个年产千万吨产能的煤矿,建成亚洲第一矿(顾桥煤矿年产1230万吨)、国内第一个数字化矿井(刘庄煤矿)。2012年6月28日,国内首座大型智能化矿井——国投新集口孜东矿建成投产,1000米地下的“乌金”通过鼠标就可实现煤机启停。电力产业上,在全国率先实施煤电联营,大力发展大容量、高参数超临界机组,保障华东地区电力供应。而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中心、深部煤炭开采与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矿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级工程中心科研技术优势的发挥,则确保了煤电产业发展的安全高效和环保。

   延伸煤。借助科技创新和资金合作,大力发展新型煤化工,着力拓展淮南传统煤电产业空间。在价值提升上,煤变成电,价值提升1.7倍;从燃料变成化工原料,价值提升12倍。在技术创新上,掌握了煤间接液化催化剂、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领先核心技术。在战略合作上,安徽(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的建设,推动中石化与皖北煤电合作,成立了中安联合煤化有限责任公司,促成了在园区内建设一期总投资超过300亿元的煤化一体化项目。年产4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项目,已得到国家认可。

   不唯煤。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积极培育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公共安全和生物产业,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4+4”发展格局。截至2012年年底,淮南共有52家企业纳入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范围。目前,淮南拥有煤机装备制造企业113家,煤机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占全省的65%以上。一批太阳能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聚光玻璃透镜生产基地等项目进展顺利。最引人注目的是,中科院(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中移动数据中心也落户淮南。

   超越煤。按照“中心商圈+商业街+大型商业旗舰+城乡商业网点”布局,打造了三大商业中心,提升了现代商贸业。八公山景区、志高科技动漫园、焦岗湖影视城等项目壮大了文化旅游业。淮矿物流中心、医药物流中心等项目打造了皖西北商贸物流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产业园、云海战略创新实践区等项目的建设,培育了信息服务业。瓦斯治理、电力检修等技术服务产业化、市场化,助推科技服务业发展。

   合淮同城发展 互补互融双赢

   安徽的合肥市和淮南市,一个是安徽省省会,一个是沿淮城市群的顶梁柱。这两座城市相距90公里,隔着广袤的田野和起伏不定的江淮分水岭。“千丝万缕”的联系将合肥、淮南两座兄弟城市紧紧相连。

   2007年10月,淮南市委八届三次全会首次提出“合淮同城化”战略构想,得到安徽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认可和合肥市的积极响应。同年12月26日,两市共同签署加强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拉开了合淮同城化发展的大幕。

   2008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支持合肥与淮南、芜湖与马鞍山同城化发展”。同年5月,合淮同城化被列入《安徽省会经济圈发展规划纲要》。

   2008年年底,合肥市党政代表团考察淮南,提出建立两市党政联席会议制度,逐步形成“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主体”的合作机制。

   2009年8月21日,安徽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的若干意见》,将淮南纳入合肥经济圈范围。

   2012年8月3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其中第七条29项明确提到:推动太(原)榆(次)、合(肥)淮(南)、郑(州)汴(开封)、(南)昌九(江)等重点区域一体化发展,这一意见将“合淮城市一体化”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5年多来,每一次发展战略的推进,都是“区域效应”的一次放大,都是城市发展的一次飞跃。

   同城发展 交通先行

   2010年2月,合肥骆岗国际机场首个异地候机楼——淮南市候机楼启用,实现了淮南市民直通骆岗机场的梦想。

   2012年10月16日,合淮蚌客运专线正式通车。

   合淮同城化以交通一体化为先导,加快“合淮双城”快速交通网建设。为加快建设合淮城际快速通道,淮南市交通局委托公路勘察设计院编制《合淮同城化综合交通规划纲要》。结合合肥与淮南交通的实际状况,合淮两市还共同建设了快速通道,进一步缩短合淮之间的距离。同时,淮南还将启动城际快速公交系统、城际轻轨,积极参与江淮运河工程规划。

   合淮一体化,催生了淮南公路、铁路、水路、空路交通的多路并进,改写了淮南交通历史。

   产业对接 互补发展

   产业对接,是合淮同城化发展的重中之重。

   据胡东辉介绍,在工业上,淮南重点推进了以沿淮产业带和合淮工业走廊为主线的T型工业布局,与合肥共同编制了《合淮同城化工业走廊规划》,并完成规划评审。合淮工业走廊被纳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2011年12月,合淮两市共同举办了合淮工业走廊专题推进会,并签署了合肥经济圈合淮工业走廊合作框架协议。合淮工业走廊成为淮南市和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的共同载体。

   如今,在合肥工业走廊区域内,世界上第一条高倍聚光光伏发电系统及组件生产的自动化生产线——日芯光伏高倍聚光太阳能光伏产业化项目正式投产,其太阳能电池芯片光电转化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科院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项目、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淮南研究院项目等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纷纷入驻。此外,位于淮南市山南新区的志高文化科技动漫产业园已经投入运营,这标志着以合肥、芜湖为主干,以马鞍山、淮南为两翼的安徽动漫产业战略布局基本形成。

   翻开《安徽省会经济圈发展规划纲要》,可以看到这样一条条政策:利用淮南煤炭资源和合肥科技资源优势,发展循环经济,共同构建充分发挥资源特别是能源优势的产业群,推进两市重点企业直供电、直供煤;充分利用淮南瓦斯气,作为合肥补充气源;推进合肥教育、科技资源为淮南发展提供支持……

   如果说行进中的合肥经济圈是一艘巨轮,那么淮南就是巨轮上的发动机,为这艘巨轮提供强劲动力。

   互相融入 实现双赢

   新闻一体化。2011年1月,《淮南日报》与《合肥日报》、《皖西日报》等媒体缔结合肥经济圈城市党报联盟,唱响了信息融合的最强音。媒体间的合作,畅通了信息渠道,构筑了信息交流平台,使合淮同城化影响超越两市行政区域空间。

   旅游一体化。2008年2月,淮南、合肥两市共同签署了合淮旅游一体化合作框架协议。2010年,合肥、淮南旅游一卡通发放,两市市民凭借一卡通,即可享受半价优惠,游览双城景区。

   文化一体化。两市无论是专业剧团还是民间演出团体,你来我往,互访不断。2008年,淮南与合肥联手打造了一台以“合淮同城”为主题的全新春晚。

   商贸一体化。两市相继签订了合淮加强区域商贸合作框架协议、合淮加强区域外经贸合作框架协议,合肥商之都、合肥百大等一批知名商贸企业入驻淮南,带来了资金流,活跃了商贸业,同时,到合肥看房、置业成为淮南人一大时尚。

   法制、农业、林业……两市各县区、各单位、各部门、各行业,纷纷出手,一场大融合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全面展开……

   走特色发展之路

    赵杰 钱苏豫

    驱车下高速进入淮南市山南新区,安徽省第一条、也是全省最大的城市隧道——洞山隧道随即映入眼帘。自南而北,从“繁星点点”、煞是美观的宽大隧道中穿过,缓缓行驶在笔直的淮河大道上,两边在建的气势恢弘的奥林匹克公园、淮南大剧院等现代建筑令人连连赞叹。

   这,就是豆腐故里、能源之都,一个五彩的淮南。在淮南采访不难发现,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出“特色”二字,以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合淮一体化,助推城市快速发展。

   淮南的特色有五:黑、红、蓝、白、绿,处在首位的就是“黑”——煤炭。淮南因煤而设,缘矿而建,没有煤矿也许就没有现在的淮南。煤炭是淮南的资源优势,也是转型发展的物质优势,更是淮南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优势。淮南的“四煤经”,即立足煤,把煤炭和电力产业做强做大;延伸煤,把淮南的资源就地转化,延伸产业链;不唯煤,依靠不依赖,发展非煤产业;超越煤,既输出产品更输出技术,已成为一种新的煤炭文化,更让淮南逐渐形成煤炭、电力等十大产业林立发展的态势。

   在淮南市山南新区,你能看到这样的创意:一架黑色的钢琴和一把透明的小提琴,这两个拥有优美曲线的形体,经过深思熟虑的整合,两情(琴)相悦(乐),塑造成了一个梦幻般的优美建筑——淮南市规划展览馆。据当地人介绍,钢琴和小提琴分别代表着合肥和淮南,象征着合淮一体化大发展。经过5年多的努力,目前合肥淮南在一体化道路上脚步强劲,旅游一体化、交通一体化等成效已初步显现。淮南,推进经济转型、城市转型、机制转型、社会转型,以大手笔绘制大蓝图,以大工业促进大发展,以大交通连接大中原。

   山水平秋色,彩带串明珠。随着五彩淮南形象的完美塑造,一个崭新的实力淮南、活力淮南、魅力淮南、和谐淮南正展现在世人面前!(来源:开封日报 5月28日 3版)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