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孙玉宝本报通讯员 单兆伟 耿文娟
日前,记者来到凤台县杨村镇土地托管中心采访,刚进门就遇到了店集村村民苏传富来此办理土地续托手续,“如今,俺们村农民种地可以全部托管给‘土地托管中心’,实行科学种地,农民再也不需要农闲在外务工、农忙回家务农了。 ”谈到这个“土地托管中心”,苏传富的喜悦溢于言表。
苏传富家种了20亩地,以往农忙时节是他最累最怕的时候,因为家中两个孩子都在上学读书,只有他和妻子两个人干地里的活,一干就是半个月,特别是水稻插秧,即使亲戚来帮忙也要10来天才能做完。自从村里有了土地托管中心,他就把地全部托管。他告诉记者:“以前出去打工挣钱,地也荒芜了,现在在家做生意,土地交给托管中心,种地、挣钱两不误。 ”
随行的店集村党总支书记陈宏斌介绍说,土地托管的服务新模式就是坚持 “农户加入自愿、退出自由、服务自选”的原则,根据当地一稻一麦的种植模式,由合作社为农户提供从种到管、从技术服务到物资供应,即“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保姆式”服务。不过,群众可以托管某一环节,也可以全部托管给合作社;在付款上,可以付现金购买服务,也可以最后以谷物分成冲抵服务费用。这种 “土地托管”模式,促进“生产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把农民从繁重的农事中解放出来。
记者了解到,近两年多来,合作社托管了全村近90%的土地。凤台县农委副主任贺明军告诉记者,土地托管采用了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搭建起了接受、吸纳先进实用科技成果的服务平台,使一家一户分散种植难以实现的规模化种植的潜在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同时,集中采购种子、化肥、农药,实行机械化播种、喷药、收割、节水灌溉等增收节支措施的综合配套应用,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通过土地托管的模式,村民托管的土地每亩每年可增收200-300斤粮食,年增收粮食90万斤,亩增收660元,人均增收1000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十分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