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来自合肥经济圈的报道 > 合肥圩堡群将打包整体规划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合肥圩堡群将打包整体规划
【字体: 】 发布时间:2011/10/17 0:09:28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据合肥在线消息:很多人都熟悉皖南古民居,而一种独特的北方古城与皖南古民居相结合的皖中古民居——圩堡却鲜为人知。近日民盟合肥市委会的一份圩堡群调研报告显示,圩堡群状况令人担忧,若不保护,这些圩堡群将会荡然无存。
A 百余私家庄园散落民间
如同徽商在皖南造就的徽州古民居一样,当年,晚清淮军将领们功成名就之后,回到家乡在肥西紫蓬山——大潜山一带先后营造了100多个私家庄园,目前,仅散落在肥西县可以考证的就有70多处,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最集中的淮军将领圩堡群独特景观。
每个圩堡均有宽5米左右的壕沟和围墙,外壕内宅,壕上架有吊桥供人出入,壕与宅之间建有围墙,围墙四角建有碉堡。圩内不少建筑造型借鉴了西方艺术风格,使得圩堡所具有的防御性、水缘性和西洋性,兼具了北方建筑粗犷之气和江南园林灵秀之美。圩堡不仅体现了合肥地区兼容并蓄的江淮文化特质,而且也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
而其中最为出名的便是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的刘老圩,圩内建筑原来有300多间,都是雕梁画栋。
若这些庄园都还在,将是一幅难得的皖中古民居聚集群。
B 圩堡恐成昔日风景
驱车从肥西紫蓬山驶往大潜山附近,风景优美,偶尔能够看到几栋老房子,肥西县文管所的一名工作人员指着路边的一处壕沟说,这里曾经是个圩堡,只是不存在了。
肥西县有着大量的圩堡群,但多数圩堡都不复存在了,只剩下一些壕沟或房屋的根基了,多数已破落不堪。
其中,淮军“盛子军”统帅周盛波和周盛传兄弟的“周老圩”,原有各式建筑400余间,现只留下30多间;素有“抗日保台第一人”之称的淮军将领唐定奎的“唐老圩”(又称唐五房圩),除走马转心楼保存较为完好外,其余大部分已经被改建成中学教室。而两广总督张树声的“张老圩”当年庞大的建筑群,几乎完全被历史的烟尘所湮灭。
就连著名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刘铭传故居——刘老圩,在修缮前也仅存会客厅、“九间厅”等十余间瓦房。
圩内文物大多散落民间,如今圩堡文化的可视性遗迹已经十分有限。
C 圩堡群将打包整体规划
看着昔日繁华的圩堡群,如今只剩下房基,民盟合肥市委会在调研报告中,呼吁进行制定《合肥市圩堡文化保护管理办法》,建立圩堡文化保护区。
“能否重新选址,对圩堡进行异地重建”,这是一个大胆想法,另一个想法则是进行原址恢复,借鉴福建土楼文化和广东碉楼文化保护和开发的成功经验。
所谓原址恢复,则是以刘老圩、唐老圩、周老圩为重点,以乡野与文化为特色,将建设紫蓬山森林公园与圩堡群文化保护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规划与开发,精心打造旅游“集成板块”向游人开放,但圩堡群存在面较为分散,部分圩堡原貌恢复存在难度。
重新选址,新建一个集四大圩堡(刘老圩、张老圩、唐老圩、周老圩)精华于一体的合肥圩堡文化园,以集中展示圩堡群文化的无穷魅力,这则是另一个方案:异地重建。
另一个计划是,肥西县将境内较为出名的圩堡群进行“打包”,准备进行整体规划,让这些圩堡群“抱团”生存。 王小英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