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来自合肥经济圈的报道 > 呼应“同心圆” 展示新风采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呼应“同心圆” 展示新风采
【字体: 】 发布时间:2011/5/17 1:04:35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桐城市融入合肥经济圈纪实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011年5月1日,投资8.8亿元进行修复的孔城老街开街迎宾,当日,有6000多宾朋走进千年古镇,感受老街的魅力;2011年5月9日,黄梅戏电影《六尺巷》首映式在六尺巷故事事发地——桐城市隆重举行,市内外多家媒体再度聚焦六尺巷、聚焦桐城。
作为合肥经济圈的一员,桐城在加速融入合肥经济圈的进程中,步伐坚定有力。
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跟进
该市积极推进与合肥经济圈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便捷开放的交通运输网络,建立适度超前、功能完善、高效可靠的基础设施体系。
按照“一主一次,一带两片”的城市建设发展思路,加快与合肥同城化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在东城新区着力打造政务、教育两大功能板块。城市建设中突出设计理念,强化重点区域、重点地段和标志性建筑的形象塑造。投资1.5亿元建设中国·桐城文化博物园,对市民广场进行改造,及时启动龙眠河东岸综合整治工程,以及道路、桥梁、车站等城市重点工程建设。启动东部新区主干道路、东区跨高速大桥等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完成龙腾路景观改貌工程,扎实做好206国道桐城段升级改造准备工作,积极筹划合肥—安庆城际铁路、岳西-桐城-庐江高速公路等快速通道。同时,规划启动与合肥经济圈南部门户城市相适应的新一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承接平台进一步夯实
按照“突出特色、配套互补、错位发展”的原则,桐城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交通、资源、产业优势,加快产业对接与融合。
积极做好市经济开发区扩容升级工作,两年内,市经济开发区扩建到40平方公里。加强产业规划和功能分区,加快南区家纺服装产业园、北区机械电子产业园、东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建设,把桐城市经济开发区打造成集工业、商贸、文化、休闲于一体的城市新区。加快专项规划和一期控制性详规编制,把双新经济开发区作为承接集聚国内外大型包装印刷企业主阵地,加快建设包装印刷产业园。引进中铁十三局集团公司在桐投资建设双新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目前,双新开发区启动区3.5平方公里范围内征地、拆迁和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正在全面有力地推进。
产业一体化建设成效初显
全方位加强互补对接,以促进企业间的合作交流。
在加工配套上,积极发展机械制造、印刷包装、建材化工、家纺服装等配套产业,在桐城经济开发区规划1000亩加快建设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打造合肥汽车零部件生产供应基地;规划建设以鸿润、霞珍、双龙等品牌为龙头的家纺产业园,做大做强羽绒产业,打造经济圈内家纺服装产业基地。在仓储物流业上,科学制定全市物流业发展规划,推进开发区物流园建设,发展制刷、塑料、建材、机械、农产品等专业物流,积极培育、引进现代物流企业,加快构建公路、铁路、水运一体化的现代物流体系;在农副产品供应加工上,依托我市粮、棉、油、水产品丰富和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的优势,打造合肥经济圈的“米袋子”、“菜篮子”,建立合肥农副产品加工供应基地;在新材料、节能环保产业上,着力推进抽水蓄能电站、新能源产业基地、生物制药、无碱玻璃纤维池窑拉丝生产线二期、垃圾焚烧发电等项目建设,加快培育支撑桐城未来发展的新型支柱产业。同时,鼓励市内两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与圈内城市开发区合作共建,跨区域设立“共建园”,逐步形成层次递进,产业互补,特色各具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文化旅游事业蓬勃发展
围绕“大旅游”的发展思路,以打造合肥经济圈内“活力文都,休闲天堂”为目标,挖掘旅游景点内涵,打造合肥经济圈文化旅游的胜地。
桐城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人文历史深厚。“桐城派”、“文庙”、“六尺巷”享誉海内外,拥有7.6平方千米水面的国家“3A”级景区——嬉子湖生态湿地等众多自然资源。该市以建设全国知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为主线,跳出桐城看桐城,通过对老城做“减法”,新城做“加法”,更好地突出老城区的保护与文化旅游业的开发利用。
该市四大班子集体搬迁到新租赁地点办公,腾出5.6公顷黄金地块用于桐城文化博物园建设。把桐城文化博物园建设成为桐城派文化的重要载体。结合老城区改造,拓展方以智、姚莹等名人故居,使之成为桐城文化的展示中心、广大市民的休闲中心、青少年接受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中心。启动宰相府重建前期工程建设,强力推进桐城文化活动中心、严凤英大剧院、六尺巷文化广场、桐城文化街、龙眠河综合整治上游“梦桐城·龙眠上河图”等重点文化项目建设。加快孔城老街旅游度假基地、披雪瀑景区、仙龙湖山水园、赐金园文化旅游区、三道岩和嬉子湖生态旅游区建设步伐,全力打造山水生态旅游走廊、桐城文化旅游走廊、历史文化街区旅游走廊,推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早日把桐城建设成为合肥经济圈内更具竞争力和辐射力的南部门户城市和合肥市的卫星城市。同时,积极与合肥多家知名旅行社加强合作,促进桐城融入合肥经济圈旅游市场。
沐浴着合肥经济圈的春风,桐城正以大开发、大开放的胸襟,以大手笔、大发展的思路,在合肥经济圈中积极作为,展示“活力文都、休闲天堂”的巨幅画卷,彰显桐城作为经济圈南大门的特色和风采。

 

 


桐城派故里
黄梅戏之乡

桐城,“桐城派”故里,黄梅戏之乡。长江之滨,大别山麓,山走皖中,川奔江淮。皖西南的交通枢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前沿,合肥经济圈内的圈内城市。合九铁路、沪蓉高速公路、206国道三大交通动脉纵贯全境,水路从菜子湖通达长江。全市国土面积1571平方公里,人口75万,辖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2个镇、3个街道。
桐城历史悠久。唐至德二年(757年)设立县制。建县1200余年以来,诗坛艺苑,群芳云集;学林宦海,鸿儒荟萃。特别是入清以降,桐城文化异峰突起,涌现出各类硕学通儒1200余人,形成了以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中国文学史上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近现代专家名流不乏其人,美学宗师朱光潜,一代大哲方东美,革命家、外交家黄镇,农工民主党创始人章伯钧,计算机之父慈云桂,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等。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6年建市以来,桐城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和胆识走在全省创新创业的前沿,创造了誉满江淮的“桐城速度”。一度被外界称为“安徽的温州”,全市的综合经济实力、中国驰名商标总量、金融机构的存贷款一直位于全省县级前列,是闻名遐尔的创业之城、和谐之城、文化之城。全市现已形成了包装印刷、机械制造、家纺服装、建材化工、制盖制刷和农副产品加工等六大主导产业,是中国塑料包装产业基地、中国包装印刷产业基地、中国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全国最大羽绒被生产出口基地、中国输送机械生产基地和中国制刷基地。
桐城境内旅游资源丰富,主景区有“一山、一湖、一街、一城”(龙眠山、嬉子湖、孔城老街、古县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
桐城,这片充满灵性、充满希望的热土,古有“文章甲天下,冠盖满京华”的盛誉,今有“二千博士出桐城”的美称。她热忱欢迎您!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