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六安规模工业增加值达236.7亿元,是“十一五”规划目标的1.7倍,同比增长29.3%,增幅高于全省平均5.7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 “十一五”期间,六安规模工业企业达1044家,产值亿元以上的企业192家,全市已形成钢铁、汽车零部件、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建材等9大类主导产业。
建市之初的2000年,六安全市规模企业只有233家,其中51家亏损;规模工业增加值仅有21.1亿元,产值在亿元以上的企业仅有9家。经过“十五”的艰难爬坡,六安的工业发展在“十一五”期间终于舒展开筋骨,开始了一个春潮涌动的时代。
动辄数十亿元以上的投资项目纷纷落户六安。 2010年3月,宝利嘉(安徽)现代纺织工业园一期工程在六安开发区投产,项目总投资10亿元,设计生产能力为35万锭纺纱;到秋季,该厂二期工程又在紧锣密鼓筹谋之中,全部工程完工后,六安将成为国内知名纺织工业基地。2010年10月,苏商投资集团与刚成立的六安集中区正式签订合作建设“六安光电产业园”的投资协议,项目固定资产投资47亿元。同年11月6日,无锡永能车业有限公司又与集中区签约建设“永能六安电动车产业园”,该项目固定资产总投资30亿元以上,建成后可形成300万辆整车产销量,配套件500万套产销量,年产值达100亿元。
六安工业化进程在“十一五”期间明显加快,得益于六安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的工业化核心战略,及深入开展的“发展工业学霍山”活动。近年来,该市每年都要召开乡镇一级的工业发展现场观摩会,请发展快的乡镇现身说法;同时加强调度,“快牛慢牛一起加鞭”。六安市的裕安区,原先几乎没什么像样的工业,但就是在“十一五”期间,该区工业开始异军突起,仅新建投资亿元以上工业重点项目就有14个,全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65亿元,是“十五”期间工业投资的35倍。该区的城南工业园区建成不到两年,已入驻企业112家,其中规模企业40余家。而霍山、霍邱、舒城、金安区这些工业基础较好的县区在“十一五”期间,工业发展的步伐更是明显加快。
跻身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六安来说无疑是一个难得的发展良机。六安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以实现“合六”一体化为目标,统筹推进示范区和合肥经济圈建设,着力构建以合六工业走廊六安产业承接集中区为主轴、以舒三工业集聚区和新桥国际产业园为两翼的“一轴双翼”产业布局,辐射并带动全市整体融入示范区。未来5年,六安要建成为皖江城市带重要的先进制造业承接基地,面向东部地区的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著名旅游目的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力争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和中部地区发展前列。
(安徽日报 张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