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区规划已上报省政府,“起步区”位于新站试验区内
据《安徽商报》消息:记者14日从合肥市发改委获悉,目前,合肥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总体发展规划初步完成,已上报省政府,并广泛征求省直各部门的意见。未来,合肥拟在新站试验区平板显示产业基地的基础上,规划建设合肥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并将其建成中西部示范、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创新型国际化产业“新城区”。
“起步区”位于新站范围内
合肥市发改委方面介绍,根据省皖江办《关于编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总体发展规划的通知》要求,去年下旬,合肥启动了集中示范园区规划编制。
按初步规划,未来,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将以新站试验区为主体,辐射肥东县的众兴乡、牌坊乡、店埠镇和肥东经济开发区部分区域,并涵盖合淮工业走廊合淮共建园区。园区将重点发展新型平板显示、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光电、节能环保、服务外包和文化创意等产业,预计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将达3000亿元。
其中,“起步区”位于新站试验区平板显示基地范围内,面积约15平方公里,该区域位于合肥北部组团与中心城区相接区域,处于合淮工业走廊内,符合合肥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要求。
打造国际化产业“新城区”
据介绍,建设合肥市集中示范园区,对合肥东北部区域一体化,实施合淮同城化,提升省会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意义深远。以此为契机,合肥将率先建成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主战场”,力推合肥向区域特大城市迈进。
根据发展目标与战略定位,集中示范园区将立足皖江,依托长三角,面向全世界,逐步建设成为中西部示范、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创新型国际化产业新城区。专家分析,所谓“国际化”,表明园区建设必须以国际先进水平为参照,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分工与合作,在产业发展、政府服务、人居环境等各个方面推进国际化,率先走上区域经济和国际化的“新路子”,当然,园区还必须率先走上创新型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核心战略定位为“五区”
集中示范园区的核心战略定位可以分解为“五区”。首先是“国际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按照打造世界级平板显示产业基地的既定目标,建设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国际制造业基地。利用园区内以京东方、鑫昊、彩虹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典型区”。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突破,使合肥成为“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先行区和体制机制创新区”。
此外,利用合肥区位、交通、科教、产业、环境等优势,优化发展环境,使园区成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先导区”。
重点产业集群将竞相涌现
在产业经济上,规划期末,集中示范园区内将形成三大重点产业集群,包括平板显示产业集群、新能源产业集群及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三大新兴产业集群,分别是光电产业集群,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及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同时,打造国际商务集聚区、社区服务示范区。鼓励更多银行在示范园区设立分支机构,促进区内成立更多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等金融机构。发展专业化物流基地和物流园区,拟规划在合六叶高速公路三十头下道口建设保税物流园区,为示范园区平板显示、新能源等高科技领域的企业提供专业物流服务和信息平台。
园区内将有3段“轨道线”
根据合肥轨道交通网络规划阶段性成果,合肥市的轨道交通网络由环线加放射线组成,其中集中示范园区境内有3段轨道线路,包括1、3、4号线。
按初步规划,在集中示范园区内拟延伸轨道1号和3号线,并在磨店地区实现对接,轨道线路主要沿新蚌埠路、魏武大道、大众路和淮海大道布局。拟规划建设三十头片区1号线轨道交通枢纽站,瑶海片区4号线轨道交通枢纽站,磨店片区3号线轨道交通枢纽站,以TOD开发模式,建设带动沿线高强度开发改造。
初步规划到2020年,集中示范园区规划人口为100万,万人公交车拥有量达到12标台的标准,则2020年示范园区公交车数量将达到1200辆。
(李菲菲 陈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