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繁华城市的普通一角:合肥百大旗下的合家福和百大电器占据了三面临街的黄金位置,聚拢人气,熟悉的肥西老母鸡招牌也竖在百大电器旁边,遥遥地向着街对面的洋快餐示威。
你肯定在想,这是合肥什么地方?实际上,这里是六安。
2009年11月15日,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对《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进行公示并征求公众意见,“合肥经济圈”首次在公众面前展现全貌。如今,合肥、淮南、六安、巢湖、桐城都不再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圈生活”正在以你难以想象的速度扑面而来。
崛起 安徽需要自己的“联合舰队”
每个周末,合肥小伙小杨都要回淮南老家,一住就是两天。对他来说,从合肥回淮南,就像从合肥一端走到另外一端。
很多市民都和小杨一样抱着这样一种认知:随着经济的发展,周边的城市跟合肥越来越像“一家人”。
这种思维的出现并不偶然,早在2006年,合肥就成为中国城市“千亿俱乐部”的新成员,但与周边六个省会城市相比,合肥的经济总量仍然不突出。缺乏大城市带动一直是安徽发展的“软肋”,省会合肥因为体量太小一直显得有些尴尬。
在中国的城市群落中,面对珠三角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武汉经济圈、长株潭经济圈、中原(郑州)经济圈一系列城市群的崛起,合肥的发展空间受到挤压。南京都市圈又把芜湖、马鞍山、滁州、巢湖等市“圈”走,徐州都市圈把宿州、淮北等市视为“势力范围”,这种尴尬现状急需被打破。
区域竞争新格局下的合肥,唯有组建属于自己的集团军,形成“联合舰队”,才有胜出的机会。因此,构建以合肥为核心的合肥经济圈,发挥团队竞争力,成为决策层、学界与企业界的共识。
发展 合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在这场推动“圈生活”的行动中,合肥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热情。
合肥市主要领导多次带队赴六安、巢湖、淮南和桐城市,商讨合肥经济圈建设发展;2010年国庆期间,合肥经济圈城市发改委主任联席会议在肥召开,讨论并通过了《合肥经济圈城市发改委主任联席会议制度》;之后,合肥市相关领导带队,赴圈内四市集中调研,就推进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与四市达成共识。
2010年11月30日上午,合肥经济圈五市党政领导第一次会商会议在巢湖召开。围绕“共建、共享、同城化”主题,讨论通过了《合肥经济圈五市党政领导第一次会商会议纪要》、《合肥经济圈城市党政领导会商会议制度》,签署了《合肥经济圈城市合作共建框架协议》。
这是“合肥经济圈”第一次在公众视野中的盛大亮相,从点到圈的过程,实际上有着深刻的发展内涵。
数据显示,在美国,三大城市群的GDP占全美国的67%,在日本,三大城市群的GDP占全日本的70%。而中国,三大城市群的GDP占全国的份额只有38%,城市群的概念进入大众观念才仅仅几年时间。
未来城市发展将向城市群和城市经济带延伸,中国发展组团式城市群,已经成为国家新一轮财富聚集的战略平台。合肥经济圈的应运而生,理所当然,并且将成为组团城市发展的新平台和机遇。
根据规划,合肥经济圈包括合肥、淮南、六安、巢湖四市及桐城市,土地面积约3.86万平方公里。合肥经济圈从以合肥为区域对外开放的龙头城市,发展成为我国泛长三角的重点城镇群,与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昌九城镇群、长株潭城市群等竞争合作,实现中部崛起战略。
抱团 “五指”相握期待化蝶起舞
有人曾形容,合肥经济圈内合肥、淮南、六安、巢湖、桐城五市,宛如五个手指,握在一起,会形成更强大的“拳头合力”。也有人在地图上惊讶地发现,将五个城市连成一个形状,恰巧是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
“合肥经济圈”不管怎么看,都是一个凝聚着希望的经济体。
作为经济圈的“龙头”,合肥市拥有的资源大致可以提炼成几大优势,首先是国家区域性交通枢纽,随着交通布局的完善,合肥将占据全国交通版图的重要地位。其次,合肥还是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拥有丰富的科研、高校力量。从产业发展角度来说,合肥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及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都受到全国的关注。
“兄弟”淮南,在合肥经济圈中位于北翼,矿产资源让它享誉国内。目前淮南以煤电化产业为主导的国家亿吨煤基地、华东火电基地和安徽省重化工基地为定位基础,被看成是合肥经济圈带动沿淮、辐射皖北的门户。未来,淮南还将在发展电力、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几大方面下功夫。
“兄弟”六安,在合肥经济圈中位于西翼,作为跟合肥离的最近的城市,六安被看做是经济圈天然生态发展的保证。坐拥大别山,“绿文章”和“水文章”已经成为六安的最佳名片。而在产业发展方面,六安也在致力于发展成合肥经济圈的加工制造配套基地、冶金工业转移承接基地、农特产品生产供应基地、科技成果转化试验基地、人力资源输出基地、休闲旅游度假基地。最终,六安将成为合肥经济圈西向发展门户和陆路交通门户,安徽省制造加工业基地之一。
“兄弟”巢湖,在合肥经济圈中位于东翼,未来巢湖将作为合肥经济圈重要城市。巢湖在农业和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在产业配套方面的优势,将在经济圈中发展成重化工基地、建材及新材料基地、农副产品加工供应基地、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劳务基地。实际上,巢湖已经被定位成合肥经济圈东向发展门户和水上交通门户,安徽省重化工基地之一。
“兄弟”桐城,在合肥经济圈中位于南翼。说到桐城,六尺巷、桐城派……一股文气就氤氲出来,在合肥经济圈未来的发展中,产业将成为桐城发展的目标,产业配套承接基地、文化旅游基地、农特产品加工供应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实验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这些定位将是未来新桐城的名片。桐城,将是合肥经济圈联动沿江、辐射皖西南的门户。
目标 让“圈中人”享受更多便利
“圈生活”意味着“一体化”。不要以为“一体化”遥遥无期,实际上,“合肥经济圈”正在以你看不到的速度发展着。
目前,合肥、淮南、六安、巢湖、桐城五市共同开展了对《安徽省会经济圈规划纲要》(2007—2015年)修编工作,编制完成了《合肥经济圈发展规划纲要修编(2011-2015年)草案》,同时,还编制了合肥经济圈工业发展、现代农业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城际轨道交通线网、县域经济发展等专项规划。下一步,将积极争取省里批准这些规划,加快推进合肥经济圈建设再上新台阶,把合肥经济圈打造成全国有影响力的城市圈品牌。
“一体化”中,交通这个“先行官”也迈开了脚步。细数一下:开工建设新桥机场及机场高速连接线工程,预计2012年春节前完工;东向巢湖,全面完成合马路改造,开工建设裕溪路高架桥,积极推进环巢湖公路建设;西向六安,合六路出入口改造、合六叶高速及长江西路高架建成通车;北向淮南,全面推进改造合水路,合淮阜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加快合肥港综合码头、派河码头建设,启动了合裕及派河航道建设。
资源的整合也在积极进行。合肥市供水集团对巢湖自来水项目进行并购,积极参与六安自来水项目招标洽谈,加快推进合肥备用水源地项目调研论证;经济圈还启动了信息一体化建设,完成了合肥、六安、巢湖三市广电网、计算机网、电信网“三网融合”的前期调研工作。
“十二五”期间,合肥经济圈将争取实现电话号码统一,五市将共用“0551”区号,同时电话号码也可能升至8位数。未来圈内城市之间打电话,将不会存在长途话费,手机也将不会有漫游。目前相关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中。
未来,圈里市民将会发现交通无比方便。根据合肥经济圈内轨道交通线网的规划,未来经济圈内轨道交通平均站间距约7.5公路,规划运输能力每小时约1万-3万人次,平均旅行时速约在90-160公里;最终实现1小时轨道交通圈。
除了轨道交通,还有面向未来的铁路规划。通过既有和规划铁路的联络,未来可实现合肥经济圈内点对点半小时到达,实现了半小时经济圈。
未来,圈里市民可共享大别山优质水资源。经济圈谋划后,将改变现在大别山水资源通过明渠输水到合肥、淮南的方式。经济圈将使用管道输水后,从水源地开始,经过六安到合肥,去的路上再分流管道到淮南。
我们或者还能大胆猜测,随着合肥经济圈继续发力,未来可能会走向更高的联合形式,比如合肥都市圈。合肥都市圈意味着一个大“都市”,城市化程度更高,影响更大,老百姓得到的实惠也会更多。
(来源:江淮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