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来自合肥经济圈的报道 > 合肥:要用寸金来买绿色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合肥:要用寸金来买绿色
【字体: 】 发布时间:2011/2/1 8:28:34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这是一种自信的笑容,始终洋溢在他的脸上;这是一个智慧的大城之道,他妙语连珠,纵论合肥经济圈的发展。

在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看来,合肥经济圈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概念,还是一个人文概念。合肥经济圈通过一体化“抱团”推动经济发展是第一要务,但是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文、理念、文化融合。合肥作为省会城市,这几年除了修路搞大建设之外,还有就是做足绿文章。为了摘下“森林城市”这块牌子,合肥计划未来5年每年栽种12万亩森林。

庐剧是圈内的文化纽带

近年来,合肥经济圈在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整体实力迅速壮大,已成为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全省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具有在高起点上加快发展的优势和机遇。

合肥经济圈除了经济的交流和发展,最主要的就是文化的交流。为什么最重要的就是文化的交流?如何实现这种文化的交流?

“庐剧我们‘圈’里都喜欢听,这是一个共同的爱好”,从历史上看,庐剧的流行区域集中于合六巢三市。如今,打造合肥经济圈,在圈内文化品牌上,庐剧还能成为合肥经济圈内的文化纽带。

基础设施建设首要是发展交通

合肥经济圈,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是“一体两面”。合肥经济圈要想发展,首先就要从基础设施入手,而发展基础设施首先就在于加大交通建设。

各个城市之间通过加快发展、竞相发展,经济圈内要素的流动和交流会更加密切,要素的流动多了,对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规划自然会有新的要求。

“为什么古代总是在水边兴起一座座城市?原因是交通便利,这就是老天爷赐予的稀缺资源”,说到交通,孙金龙着重提及了新桥国际机场,这个机场和六安、淮南等城市距离很近,从地理上看,从皖西过去甚至比合肥还近。

各市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共赢

那么未来五年,合肥经济圈城市之间应该如何实现协调发展呢?

未来五年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孙金龙高屋建瓴地指出,合肥城市圈之间先有大的规划,按照大的规划走,然后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着力做好。

“有了好的规划就好办,去年在巢湖召开的合肥经济圈党政领导联席会议,已经对未来五年甚至更远做了规划。”

经济圈的各个城市尽管各自都有了很大发展,但包括合肥在内,依然普遍存在盘子小,发展不足的情况。孙金龙为接下来圈内城市之间如何实现共赢指出“明路”:不管如何,发展中都要发挥各自优势。现在就要让经济圈内形成产业分工,还没有到那个程度。

“通俗地比喻,现在刚到吃饱饭的程度,还没有到研究多吃点粗粮,少吃点肉的阶段”,孙金龙用形象的比喻展现了经济圈城市的现状。当然,合肥科教优势雄厚,所以要多发展一些高新技术产业,这个都是一定阶段的产物。

寻找最合适产业分工好比排队

对于圈内城市,每个都有让人津津乐道的优点。

“整个圈里都有一些共同的要素,包括水、电等,营造好了投资环境,这样能够互相合作发展”,对于产业分工需要市场来发展推进的论述,孙金龙做了进一步补充,分工不是无限制地往下分工。

需要发挥各自优势,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产业。产业分工要靠市场力量的推动,孙金龙再次强调了市场的重要性。

“并非这类企业必须在合肥,那类必须要在淮南,那些都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

“一个操场上,几个人不需要研究排队,如果有上千人,自然需要排队,通俗地讲,两点之间自然成为一条直线,如果人多了,那自然会排队”,孙金龙的“排队理论”很通俗地说明了各个城市发展与分工之间的关系。

“产业的发展不能有歧视政策,没有高和低之分,只有效益的高下之分”,孙金龙说,没有效益不能干,有利于城市发展,有就业有税收,那就引进。

合肥“寸金买绿”做足绿文章

“合肥要建设森林城市,环境要搞好,这是对人民有益的”,孙金龙自豪地说,合肥“十一五”没有招一个有污染的企业,如果先发展了污染了再治理,那就是“旧石器时代”的观念。

合肥这几年除了修路搞大建设之外,还有就是做足绿色文章,可以说,合肥是在用寸金买绿色。

“有空就栽树,合肥下一步就是要建设森林城市”。为了摘下“森林城市”这块牌子,合肥计划未来5年每年栽种12万亩森林。2015年,合肥的森林覆盖率将会赶上全国平均水平。

■相关新闻

合肥获取更大发展空间

八百里巢湖尽收眼底。就在它的岸边,一座建成区28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01万的现代化滨湖大城市,以敢为人先、敢走新路的创新精神和东向发展、走向世界的宏大气魄,正在迅速崛起、大步跨越。

“合肥经济圈”建设,有效拓展了合肥经济集聚的载体空间,它使资源要素流动更为活跃、空间更为广阔,是我省区域战略发展的丰富提升,是安徽最具活力、最具竞争力的核心增长极,更是全省“东向发展”的战略平台。

于是,以合肥经济圈这一强劲发动机为龙头,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正式出炉,在更大范围内引导创新资源合理配置,打造一个以科技创新为特色的区域品牌,促进有条件的地方率先突破,带动全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并为全国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合肥,在勇担责任的同时,也获取了更大区域的发展空间。

“立足安徽、国内一流、放眼世界”。这是开放合肥的胸怀。合肥一直以大开放的理念,始终面向全国和世界。

“十一五”以来,合肥紧紧抢抓国外和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加速转移的历史机遇,成功引进了京东方、大陆轮胎、格力、熔安动力、赛维等一批大企业、大项目。目前已有5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合肥。据统计,合肥市现在50%的税收是由外来企业产生的,新增就业中70%是由沿海转移来的企业提供。

开放的合肥,把一切外部的交流当作提升自己的机会;把一切外部刺激当作推动自身进步的动力;把一切外部资源当作自身发展的力量。

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在庐州大地构筑了一个吸纳产业转移的“磁场”,形成了一个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引擎”,谱写了抢占先机抓承接、众志成城谋跨越的雄壮诗篇。

合肥印象

合肥是勤奋的男人

“你对合肥的印象是什么?”

有人这样回答:合肥是一个勤奋的男人。没有什么丰厚的家底,但是自己很努力,希望改变,设定目标,然后一步步前行。

这种前行,对于老合肥人来说,可能未必适应:修路,架桥,随之而来的尘土和频繁改线的公交,城市变堵了,小区里的车位值钱了,出租的起步价即使从5块钱涨到了8块,打车还是难。穿条马路就到单位,城东到城西打车不过十来块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城市的筋骨已经舒展开来,老合肥的精髓还在,新合肥的气质,开始脱胎换骨。这一两年,合肥人的生活里,多了很多新名词,比如:滨湖新区,轨道交通,新桥机场,电动公交,或者万达,金鹰……

合肥这个男人当然还没到财大气粗,但是已经能为家人遮风避雨。走在路上,你需要紧凑的脚步,才能跟上他前行的节奏。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入这里,带着兴奋和惊讶留下来。因为这里有一个奋斗的故事,我们待在这里,看身边变化的风景,也看到自己随着城市的变化渐渐成熟。

合肥地理

200多个故事说不尽合肥

一人巷,二郎庙,三孝口,四牌楼……当合肥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刷新着它的经度和纬度,即便是“老合肥”人,记忆中熟悉的城市风景,也渐渐湮没,散成碎片。幸好,三里庵,百花井,鼓楼桥作为地名还留存在我们的生活里,提醒我们,这座城市有属于它自己的故事。

一年多之前,晨报改版,开了一个专栏,以地理为坐标,寻找合肥古老的过往,逍遥津上骤马挺枪的张辽,三子尽孝的三孝口,范家修造的四牌楼屡建屡毁……一年后,结集出版,厚厚一本,叫做《合肥地理》,200多个隐藏在街头巷陌的故事,却依然没有说尽合肥。

对老合肥来说,这些故事让家门前的寻常巷陌变得活色生香,对于新合肥人来说,故事却不如眼前的风景,让人陡生亲近。

如果说,有什么第一眼就爱上合肥的理由,环城马路,一定位列其中。窄窄的两车道,像是从公园中穿行而过,路面干净的永远只有落叶,树下的卖花人是路边的风景,也许,每座可爱的城市,都有这样的一条爱情马路。

(文章来源:中安在线)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